什么是缓存? 缓存就是存储在计算机上的一个原始数据的复制集,以便于访问 为什么使用缓存 因为从缓存中读取数据非常,能有效的提升用户体验 系统的性能指标 指标一般包括响应时间、延迟时间、吞吐量、并发用户数和资源利用率等 响应时间是指系统对用户请求做出响应的时间,它完整的记录了整个系统处理请求时间。由于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4-12 02:51:47
阅读次数:
181
一,性能测试a)什么是性能测试?1,被测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 a,并发用户数 b,吞吐率 c,在线用户数。 d,响应时间 e,资源利用率b)性能测试的目的是什么?c)什么时候开始性能测试?二,loadrunner性能测试工具a)工作流程1,使用脚本生成器录制被测系统的脚本(脚本生成器) 1)插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4-10 11:43:34
阅读次数:
173
7.56 掌握“拐点分析”方法系统随着用户的增加,事物响应时间缓慢增加,当用户数达到100虚拟用户时,系统响应时间急剧增加,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折线”,这就说明了系统承载不了这么多的用户做这个事物,也就是存在了性能瓶颈。 7.57性能测试规律性能测试的执行过程是由轻到重,逐渐对系统施压。 通常用户最关心的性能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最大用户数。 分为轻负载区域、重负载区域、负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4-09 14:55:29
阅读次数:
160
五、垃圾回收 为什么要垃圾回收? 计算机系统,包括内存最小的寻址单元是字节;说白了,虚拟机理论上最大内存就是硬件内存,硬件内存是有限的,你占用了,我就用不了了;所以对象不用的时候,回收其占用内存空间,以提高虚拟机资源利用率!让虚拟机有更高的产出! 垃圾回收作用的区域? 程序计数器,栈区,本地方法栈区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3-29 13:29:13
阅读次数:
596
一、多线程的优缺点 多线程的优点: 1)资源利用率更好2)程序设计在某些情况下更简单3)程序响应更快 多线程的代价: 1)设计更复杂虽然有一些多线程应用程序比单线程的应用程序要简单,但其他的一般都更复杂。在多线程访问共享数据的时候,这部分代码需要特别的注意。线程之间的交互往往非常复杂。不正确的线程同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8-03-19 20:52:35
阅读次数:
191
开始性能测试前需要了解的内容: 1、项目具体需求。 2、指标:响应时间在多少以内,并发数多少,tps多少,总tps多少,稳定性交易总量多少,事务成功率,交易波动范围,稳定运行时长,资源利用率,测哪些交易,哪些接口,测试哪些场景。 3、环境:生产环境服务器数量,测试环境服务器数量,按照资源配比得出测试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3-09 18:00:17
阅读次数:
197
需求点:公司定期的资产整理,需要导出目前虚机的使用情况以及虚拟化服务器的资源利用率在使用VMware vSphere Client这个工具的时候发现vmware大佬似乎不太厚道,只能导出一部分信息,而且不是我们所关注的之前问过一些大佬,甚至有的说用的zabbix做的相关资产管理,虽然我不知道能不能行,不过还是感谢各位大佬有时候的指导开始正题:借助工具:RVTools官网:https://www.r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3-05 19:33:12
阅读次数:
255
背景 目前后台业务系统的大部分接口都是以同步阻塞式的方式工作,资源利用率低,单机qps有限。因为go语言原生支持协程,能够同时满足开发效率和程序性能,于是决定引入go语言进行改造。 主要是分享以下三点心得: C/C++库的封装 map内部成员赋值,以及protobuf协议的支持 网络I/O超时处理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8-02-22 23:51:16
阅读次数:
245
在中国MOOC上看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视频顺便做个笔记 mooc 计算机基础 操作系统基础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就是用于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硬件资源的一组程序 满足的两大需求:其高资源利用率,增强系统性能 系统 批处理系统 作用:自动,成批处理用户的作业 分时操作系统 作用:各终端用户共享主机和外部设备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2-16 20:44:43
阅读次数:
217
参考文章:https://www.metaswitch.com/blog/fd.io-takes-over-vpp FD.io旨在提供一个模块化、可扩展的用户态报文处理框架,能支持高吞吐量、低延迟、高资源利用率的IO服务。FD.IO范围:1.基础用户态IO处理框架(DPRE)。2.报文处理编程框架及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8-02-12 18:38:26
阅读次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