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要NamespaceLabel虽然好,但只用Label的话,那Label会非常多,有时候会有重叠,而且每次查询之类的动作都带一堆Label非常不方便。Kubernetes提供了Namespace来做资源组织和划分,使用多Namespace可以将包含很多组件的系统分成不同的组。Namespace也可以用来做多租户划分,这样多个团队可以共用一个集群,使用的资源用Namespace划分开。不同的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1:20:41
阅读次数:
7
7.测试分类 (笔试题) 测试分类: 按阶段划分 代码是否执行 程序运行划分 其他 阶段划分: 单元测试: 单个功能的测试 (增删改查 分页 上传 下载 ) 集成测试 : 功能模块的测试 (多个功能功点进行总结在一起) 系统测试: 多个模块合成测试 (整个软件的整体测试) 验收测试 : 客户以及产品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0:53:25
阅读次数:
4
1、归并排序 要将一个数组排序,可以先(递归地)将它分成2半分别进行排序,然后将结果归并起来。 自顶向下的归并排序:先将数组划分2部分,分别递归调用子数组进行排序,最后将子数组归并为最终的结果。 自底向上的归并排序:将长度为n的数组划分为n个子数组,然后两两归并,每次加倍。 2、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26 14:19:20
阅读次数:
36
在阅读后台前端源码前还是要把后台启动起来的。 虽然作者是把后台分为四个模块的 但实际上只有一个服务器实例。只是根据业务逻辑做了module的划分。 具体的启动步骤作者有详细的描述:https://gitee.com/linlinjava/litemall/blob/master/README.md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3 12:32:52
阅读次数:
6
1、现象:日志服务器当初考虑不周,分区划分不太合理: 2、目标:将/home磁盘空间缩减 并将新的磁盘分区扩充到/根目录 卸载/home分区并压缩分区 卸载/home时 提示目标忙,fuser -m /home查看谁用/home时提示没有fuser命令 [root@localhost zabbix] ...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20-11-21 12:02:35
阅读次数:
15
1 配置权限 TFS的权限配置比较灵活,本帖采用易理解、易配置的权限分配方式实现。 权限路径:Windows用户->Windows用户组->TFS组->代码权限 以Windows用户、密码做开发人员的登录账号和密码; 以Windows用户组划分用户权限; 以TFS组划分代码资源访问、签出、签入等权限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0 12:10:48
阅读次数:
11
Wi-Fi 的发源地 Wi-Fi 的发源地是夏威夷,Wi-Fi 是一种无线局域网协议。而对于网络协议中的多址接入协议的历史可以追述到 1971 年的 ALOHAnet,按照 WiKi 的记录,ALOHAnet 是一个在夏威夷大学开发的一个无线网络,为什么要构建这个无线网络,是因为夏威夷岛屿之间不易布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0 11:39:17
阅读次数:
5
内存分区简介 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虽然网上一搜一大把,也很详细,但是我还是想写一写,通过自己的总结整理,加深一下印象。 我不知道学习Java内存分区有什么实际作用,但它就是像常识一样,一个使用Java语言的人不知道内存分区总感觉差点意思。 Java程序是运行在JVM虚拟机上的。Java虚拟机在运行程序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19 12:59:20
阅读次数:
19
数组原理内存图理解?内存?内存是计算机中一个很重要的原件,临时存储区域,作用是当程序运行过中,我们编写的程序文件存放在硬盘当中,硬盘当中的程序文件不会运行,存放到内存当中,当程序运行完毕后程序会清空内存。?Java虚拟机当中的内存划分?为了提高效率,就对内存空间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每一篇区域都有特定的处理数据方式和内存管理方式区域名称作用寄存器给cpu使用,和我们开法没有关系本地方法栈JVM在使用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18 13:09:55
阅读次数:
12
对很多开发者来说,数据库就是个黑盒子,你会写 SQL,会用数据库,但不知道盒子里面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这样你只能机械地去记住别人告诉你的那些优化规则,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循这些规则,也就谈不上灵活运用。 数据库的服务端,可以划分为执行器 (Execution Engine) 和存储引擎 (Storag ...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20-11-16 14:04:36
阅读次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