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模式Prototype 原型模式也是一种对象创建的模式,主要作用是通过拷贝已有对象来生成新对象。它的好处是在实例化对象时不用每一次都使用新建,这样如果在新建对象比较耗时的情况下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原型模式中的拷贝分为浅拷贝和深拷贝 浅拷贝: 对对象中的值类型进行拷贝,对引用类型不拷贝...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2-23 12:16:44
阅读次数:
198
浅拷贝和深拷贝目录对浅拷贝和深拷贝的理解浅拷贝深拷贝NSDictionary的深拷贝对浅拷贝和深拷贝的理解浅拷贝不是深拷贝的拷贝都是浅拷贝深拷贝如果想使用copy则需要遵循NSCopying协议,如果是想使用mutableCopy则需要遵循NSMutableCopying协议分别需要实现的方法-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2-19 09:56:37
阅读次数:
285
前言 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过Java之间如果发生了对象赋值,那么其意义是赋值的两个对象都指向同一片内存区域。 那么,如果我希望得到的是一份新的副本 - 即可以随意更改而不影响原始对象呢? 那就涉及到本文要探讨的话题 - 对象的浅拷贝与深拷贝。浅拷贝 若对象之间发生浅拷贝,那么首先肯定的是会创...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2-08 12:00:59
阅读次数:
243
前言
这两天,男票兴奋地通知我,我的博客终于有排名了,刚好是20000名,原来都是千里之外。我也比较兴奋,在这里谢谢每一个看到我文章的同学。O(∩_∩)O哈哈~,为什么有一种颁奖典礼的赶脚。真的啦,虽然我的博客写的都是比较浅显的基础知识,但是也是一字一字马上去的,有时候为了画图辅助说明,也是费很多时间的。O(∩_∩)O哈哈~,我写博客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个看我博客的人,每看一篇文章都能不用费很多...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2-01 22:26:03
阅读次数:
270
浅拷贝浅拷贝就是对内存地址的复制,让目标对象指针和源对象指向同一片内存空间。如:char*str=(char*)malloc(100);char*str2=str;浅拷贝只是对对象的简单拷贝,让几个对象共用一片内存,当内存销毁的时候,指向这片内存的几个指针需要重新定义才可以使用,要不然会成为野指针。...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29 20:10:57
阅读次数:
188
什么是桥接模式?举个例子:平时我们我们的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其实其设计的模式就是桥接模式。桥接模式的作用就是:将抽象部份与它的实现部份分离,使它们都可以独立地变化。也就是说无论USB插的是U盘,还是小风扇。都只是外部的独立变化,电脑内部是不受影响。不扯远了,这里不是主要说桥接模式的用法。下面看看使用桥接模式需要注意一个小小的问题。http://blo...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26 01:27:45
阅读次数:
218
【OC学习-26】对象的浅拷贝和深拷贝——关键在于属性是否可被拷贝对象的拷贝分为浅拷贝和深拷贝,浅拷贝就是只拷贝对象,但是属性不拷贝,拷贝出来的对象和原来的对象共用属性,即指向同一个属性地址。深拷贝则相当于不仅拷贝了一个对象还拷贝了它的属性,即完全是两个东西,只不过内容相同而已。拷贝用到协议,如果这...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25 20:18:02
阅读次数:
228
c++拷贝构造函数(深拷贝,浅拷贝)详解2013-11-05 20:30:29分类:C/C++原文地址:http://blog.chinaunix.net/uid-28977986-id-3977861.html一、什么是拷贝构造函数 首先对于普通类型的对象来说,它们之间的复制是很简单的,例如: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1-24 00:52:34
阅读次数:
349
说明:此文根据《编写高质量代码改善C#的57个建议》的建议14而写。在自己根据作者的思路进行代码练习的时候,感觉作者并未把定义说清楚全面,于是在定义中加入了自己的理解部分,如定义中的绿色字体部分。为对象创建副本的技术成为拷贝(或叫克隆)。我们将拷贝分为浅拷贝和深拷贝。浅拷贝:将对象中的所有字段复制到...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18 23:24:29
阅读次数:
280
一、什么是拷贝构造函数 首先对于普通类型的对象来说,它们之间的复制是很简单的,例如:int a=100;int b=a;而类对象与普通对象不同,类对象内部结构一般较为复杂,存在各种成员变量。下面看一个类对象拷贝的简单例子。 #include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CEx....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0-25 22:40:45
阅读次数: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