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搜索关键字:神经元    ( 567个结果
神经网络优化(五) - 卷积网络基础
本节目标:学会使用 CNN 实现对手写数字的识别 上几节重点讲述的 NN :每个神经元与前后相邻层的每一个神经元都有连接关系,输入是特征,输出为预测的结果 参数个数:∑ (前层× 后层+ 后层)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2-24 02:33:05    阅读次数:86
交叉熵损失函数
交叉熵损失是分类任务中的常用损失函数,但是是否注意到二分类与多分类情况下的交叉熵形式上的不同呢? 两种形式 这两个都是交叉熵损失函数,但是看起来长的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同是交叉熵损失函数,长的却不一样? 因为这两个交叉熵损失函数对应不同的最后一层的输出:第一个对应的最后一层是softmax,第二个对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2-24 00:12:53    阅读次数:141
Cs231n课堂内容记录-Lecture 6 神经网络一
Lecture 6 神经网络一 课程内容记录: (上)https://zhuanlan.zhihu.com/p/21462488?refer=intelligentunit (下)https://zhuanlan.zhihu.com/p/21513367?refer=intelligentunit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2-23 11:21:48    阅读次数:148
激活函数
正如我们的人脑一样,在一个层次上和神经元网络中有数百万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通过一种称之为synapses(突触)的结构彼此紧紧相连。它可以通过 Axons(轴突),将电信号从一个层传递到另一个层。这就是我们人类学习事物的方式。 每当我们看到、听到、感觉和思考时,一个突触(电脉冲)从层次结构中的一个神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2-12 13:51:27    阅读次数:276
关于ML的思考讲座-周zh-11.30日
1.深度神经网络 1.以往神经网络采用单或双隐层结构,虽然参照了生物上的神经元,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数学,以函数嵌套形成。 2.通常使用的激活函数是连续可微(differentiable)的,sigmoid函数或者是右侧的,本质上是减少梯度的降低速度。 3.现在神经网络的层数在逐级增加,几千层的也比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1-30 20:21:35    阅读次数:209
AI智能识别与控制2019北京人工智能展览会官网
我国人工智能政策不断落地,技术应用商业化进程加快。×××以来我国的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互联网用户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信息领域核心技术步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而人工智能技术和应用飞速发展,带来更为持久深刻的思维击与变革。政策层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世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我国国家战略规划中,人工智能已超越技术概念,上升为国内产业转升级、国际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1-30 13:46:00    阅读次数:234
对“机器视觉”的一点思考
从小孔成像到凸透镜成像,原理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光的直线传输,从而在视网膜上成像,并通过神经元传递到大脑,进行进一步的图像处理与分析。如上图所示,物理世界是一个巨大的世界,由无数个原子构成,而视网膜是如此的小,如果要1:1呈现在小小的视网膜上是不现实也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人的视网膜精度是有限的,对于远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1-25 20:05:19    阅读次数:193
1. CNN卷积网络初识
1. 前言 卷积神经网络是一种特殊的深层的神经网络模型,它的特殊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1. 它的神经元间的连接是非全连接的, 2. 同一层中某些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的权重是共享的(即相同的)。 它的非全连接和权值共享的网络结构使之更类似于生物 神经网络,降低了网络模型的复杂度(对于很难学习的深层结构来说,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1-23 21:30:54    阅读次数:224
Tensorflow学习教程------普通神经网络对mnist数据集分类
首先是不含隐层的神经网络, 输入层是784个神经元 输出层是10个神经元 代码如下 结果如下 接下来是含一个隐层的神经网络,输入层是784个神经元,两个隐层都是100个神经元,输出层是10个神经元,迭代500次,最后准确率在88%左右,汗。。。。准确率反而降低了,慢慢调参吧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1-15 13:34:14    阅读次数:188
单层感知器
单层感知器属于单层前向网络,即除输入层和输出层之外,只拥有一层神经元节点。 特点:输入数据从输入层经过隐藏层向输出层逐层传播,相邻两层的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同一层的神经元之间没有连接。 感知器(perception)是由美国学者F.Rosenblatt提出的。与最早提出的MP模型不同,神经元突触权值 ...
分类:其他好文   时间:2018-11-12 17:47:03    阅读次数:154
567条   上一页 1 ... 17 18 19 20 21 ... 57 下一页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