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关注个人公众号:java乐园Redis是一种nosql数据库,以键值对<key,value>的形式存储数据,其速度相比于MySQL之类的数据库,相当于内存读写与硬盘读写的差别,所以常常用作缓存,用于少写多读的场景下,直接从缓存拿数据比从数据库(数据库要I/O操作)拿要快得多。Redis目前几乎无处不在,大公司小公司都在用。Springcloud2.x版本后默认Redis客户端连接池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5-02 09:43:36
阅读次数:
66
喜欢关注个人公众号:java乐园HttpSession是通过Servlet容器创建和管理的,像Tomcat/Jetty都是保存在内存中的。但是把应用搭建成分布式的集群,然后利用F5、LVS或Nginx做负载均衡,那么来自同一用户的Http请求将有可能被分发到多个不同的服务器中。那问题来了,如何保证不同的服务器能够共享同一份session数据呢?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把session数据保存到内存以外的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5-02 09:18:42
阅读次数:
58
springboot默认使用hikaricp连接池,如果要使用其他的连接池,如:druid,c3p0等等,需要另行配置。 首先要引入依赖 jdbc的启动器<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5-01 22:27:45
阅读次数:
87
在进行MySQL连接时,出现了如下错误: (1)数据库时区不匹配 (2)数据库连接请求超时 (3)连接池出现空指针异常,获取不到connection对象 甚至 再后来导致测试dbutils时出现错误,怎么也获取不到connection对象,当时debug又遇到关联源码问题,对于新手来说最后没有搞懂。 ...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20-04-30 21:01:33
阅读次数:
122
1.使用连接池 对于访问数据库来说,建立连接的代价是比较昂贵的,因为我们频繁的创建关闭连接,是比较耗费资源的,我们有必要建立数据库连接池,以提高访问的性能。 2.减少对MySQL的访问 避免对数据进行重复检索: 在编写应用代码时,需要能够理清对数据库的访问逻辑。能够一次连接就获取到结果的,就不用两次 ...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20-04-30 13:59:09
阅读次数:
93
MySQL体系结构(独有的插件式体系结构) Connectors 连接器 支持多协议 TCP/IP 命名管道和共享内存(window系统) UNIX域套接字(linxu或unix环境),只能是客户端和数据库实例在同一台服务器上时使用 mysql使用的是半双工通信方式(所以应用中要避免没有limit的 ...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20-04-29 18:42:06
阅读次数:
80
Urllib3是一个功能强大,条理清晰,用于HTTP客户端的Python库,许多Python的原生系统已经开始使用urllib3。Urllib3提供了很多python标准库里所没有的重要特性: 1、 线程安全 2、 连接池 3、 客户端SSL/TLS验证 4、 文件分部编码上传 5、 协助处理重复请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4-29 14:44:05
阅读次数:
87
语法结构:try: #'尝试执行的语句'except 异常名称 as msg: print('提示外界的语句')finally: #'不管有没有异常产生,都会执行的语句' #文件关闭、释放锁、数据库链接返还给连接池等下面是一个打开文件操作的异常捕获机制。finally里执行的语句如果可能有异常产出,...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4-29 10:32:09
阅读次数:
80
写在前面 数据库以mysql为例,首先导入mysql的jdbc的jar包。 连接池以Druid为例,首先导入druid的jar包。 crud(增删改查)以Apache-DBUtils为例,首先导入commons-dbutils.jar包。 一,JDBC 二,连接数据库代码: @Test public ...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20-04-28 00:25:07
阅读次数:
86
urllib3是一个功能强大、条理清晰,用于HTTP客户端的python库,许多python的原生系统已经开始使用urllib3.urllib3提供了很多python标准库里没有的特性: 1、线程安全 2、连接池 3、客户端SSL/TLS验证 4、文件分部编码上传 5、协助处理重复请求和HTTP重定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04-27 22:23:38
阅读次数: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