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从较浅的层面来说,Python的内存管理机制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讲 (1)垃圾回收 (2)引用计数 (3)内存池机制 一、垃圾回收: python不像C++,Java等语言一样,他们可以不用事先声明变量类型而直接对变量进行赋值。对Python语言来讲,对象的类型和内存都是在运行时确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我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5-26 10:12:56
阅读次数:
132
题目链接:点击打开链接
思路:我们都知道, treap可以维护整个区间内的数的大小关系, 那么我们在线段树的每个节点上建一棵treap, 那么对于一个n个数的每一个数, 他都会经历logn个结点,所以总的结点数是n * logn。 然后二分答案ans, 询问区间内
一个防止超内存的黑科技:开一个数组做内存池。
细节参见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5-18 18:42:50
阅读次数:
190
测试用例还不够,希望有大虾测测 反馈意见。#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fdef WIN32
#include
#else
#include
#endif
using namespace std;
/* 多线程锁,同一个线程尽管锁住也可以访问临界资源...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5-18 18:17:37
阅读次数:
237
1.SLAB机制 内核分配内存的一种机制,内存释放不一定要回收到全局内存池。 2.动机 高效:缓存减少碎片;避免重复初始化;支持硬件缓存行和着色,提高缓存利用率。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5-09 12:43:05
阅读次数:
153
在做csapp的malloc实验,一开始是按照书上的隐式链表法,发现得分很低。这种方法确实很挫,需要遍历一遍以找到合适的空闲块。于是我想到《STL源码剖析》中stl的内存池,感觉应该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做,因为malloc要做的事情实际就是为了防止内存碎片和减少系统调用,实际就是一个内存池。但是书上介绍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5-01 19:15:06
阅读次数:
251
你到底需不需要内存池?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是否有很多请求需要重复性的进行处理?
而且每个请求是相互独立的?
你是否需要等待IO操作,或是文件操作?如果你回答YES,那么你需要一个线程池来帮助你。我们为什么需要内存池?通常情况下,IO操作都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在一个单线程的应用程序中,在IO操作期间,系统资源都会进行等待。如果使用多线程,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所以我们需要线程池更高效的...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4-29 18:04:00
阅读次数:
211
你到底需不需要内存池?先问自己两个问题:是否有很多请求需要重复性的进行处理?
而且每个请求是相互独立的?
你是否需要等待IO操作,或是文件操作?如果你回答YES,那么你需要一个线程池来帮助你。我们为什么需要内存池?通常情况下,IO操作都会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完成。所以,在一个单线程的应用程序中,在IO操作期间,系统资源都会进行等待。如果使用多线程,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所以我们需要线程池更高效的...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4-26 09:46:39
阅读次数:
236
目前为止我们使用过的静态内存,栈内存和内存池,静态内存用来保存局部static对象、类static成员,以及定义在任何函数之外的成员。栈内存用来保存定义在函数内部的非static成员,分配在静态内存或栈内存中的对象由编译器自动创建或销毁,对于栈对象仅在其定义的程序块运行时才..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4-01 16:11:06
阅读次数:
231
【背景】 原文链接:http://blog.csdn.net/ordeder/article/details/25343633 Python整数对象是不可变对象,什么意思呢?比如运行例如以下python语句 >>>a = 1023 >>>a = 1024 >>>b = a >>>c = 1024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3-10 09:29:19
阅读次数:
276
在innodb引擎中,内存的组成主要有三部分:缓冲池(buffer pool),重做日志缓存(redo log buffer),额外的内存池(additional memory pool)。 【参数1:innodb_buffer_pool_size】 主要用来缓存innodb表的索引、数据,是插入数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16-03-07 16:34:32
阅读次数: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