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项目上部署程序时候报eureka相关的NPE错误,如下: Error starting ApplicationContext. To display the conditions report re-run your application with 'debug' enabled. 2020- ...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20-11-20 11:50:24
阅读次数:
17
参照自文档http://www.cplusplus.com/reference/array/,教程http://c.biancheng.net/view/6688.html,和书籍《STL源码剖析》(侯捷) 定义: template < class T, class Alloc = allocato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9 12:34:47
阅读次数:
6
Java中的内存管理 要了解Java中的内存泄漏,首先就得知道Java中的内存是如何管理的。 在Java程序中,我们通常使用 new 为对象分配内存,而这些内存空间都在堆上。 Java判断对象是否可以回收使用的而是可达性分析算法。 这个算法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一系列名为 "GC Roots" 的对象作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19 12:22:42
阅读次数:
8
数组原理内存图理解?内存?内存是计算机中一个很重要的原件,临时存储区域,作用是当程序运行过中,我们编写的程序文件存放在硬盘当中,硬盘当中的程序文件不会运行,存放到内存当中,当程序运行完毕后程序会清空内存。?Java虚拟机当中的内存划分?为了提高效率,就对内存空间进行不同区域的划分,每一篇区域都有特定的处理数据方式和内存管理方式区域名称作用寄存器给cpu使用,和我们开法没有关系本地方法栈JVM在使用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18 13:09:55
阅读次数:
12
memcache是互联网分层架构中,使用最多的的KV缓存。面试的过程中,memcache相关的问题几乎是必问的,关于memcache的面试提问,你能回答到哪一个层次呢?画外音:很可能关乎,你拿到offer的薪酬档位。第一类问题:知道不知道这一类问题,考察用没用过,知不知道,相对比较好回答。关于memcache一些基础特性,使用过的小伙伴基本都能回答出来:(1)mc的核心职能是KV内存管理,valu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20-11-16 13:38:07
阅读次数:
14
菜鸡发现这个程序偷偷摸摸在自己的机器上搞事情,它决定一探究竟 下载得到未加壳的64位ELF文件 进入ida64 /*这里复习一下文件函数的用法 https://blog.csdn.net/weibo1230123/article/details/79110542?ops_request_misc=%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2 13:53:22
阅读次数:
8
#__author: "ZXYang"#date: 2020/4/23import refrom re import findall# ret = re.findall('w..l', 'hello world')# print(ret)# ^# ret = re.findall('^w..l',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1 16:40:49
阅读次数:
6
1. 导致性能下降的原因 数据过多 → 分库分表 索引(单值、复合)失效 → 索引建立 关联查询太多 Join // 设计缺陷、不得已的需求 → SQL 优化 服务器调优及各个参数设置(缓冲、线程数等)→ 调整 my.cnf 2. RE: Join 查询 3. 索引简介 3.1 是什么? 【官方定义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0 10:52:16
阅读次数:
3
引入开源工具TscanCode对源代码进行静态扫描,开发人员对工具扫描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及处理。 一、TScanCode安装 代码仓库为:https://github.com/Tencent/TscanCode, 我们可以自己下载下来编译, 也可以使用腾讯预编译好的可执行文件(代码仓库的 re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0 10:33:46
阅读次数:
10
虚拟机整体内存结构如下: 1. 内存区域 内存区域核心包含以下几部分:程序计数器、JAVA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方法区和堆。有的是线程级别的【一个线程会单独启动一个内存区域】,比如:程序计数器、JAVA虚拟机栈、本地方法栈。有的是虚拟机启动就存在的,不同线程共享使用。比如:堆和方法区。所有线程加载的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10 10:30:43
阅读次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