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U是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件,由于被风扇隐藏保护,硬件方面的故障较少,倒是人为的超频使其负载剧增,导致故障;内存发生故障的情况也很多,通常是接触不良和兼容性问题,排除起来都比较简单,只要了解其故障现象就可以了。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2-01 11:44:16
阅读次数:
2
华硕: Cpu:intel core i7-6500u 2.50Ghz Intel HD Graphics 520 Nvidia Geforce 920M 1、首先下载 macOS Catalina 10.15.7(19H15) Clover OC winPE三引导 镜像文件,对老版本的系统进行安装 ...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20-11-30 16:14:29
阅读次数:
20
原创宋宝华Linux阅码场9月4日之前小弟一直在宣传推广火焰图,结果是很多童鞋凡事都用火焰图。说实话,火焰图特别适合分析运行时热点(无论是on-cpu、off-cpu、还是内存等,火焰图的想象力可以无穷放大),但是你要分析一个的如果是一个时序问题,比如系统启动的慢、一个软件启动的慢,用火焰图固然可能有一点帮助,但是帮助肯定很微妙。因为这种某个过程慢的问题,是一个时序问题。不是一个运行时热点的问题,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20-11-30 15:54:10
阅读次数:
12
ARM处理器是一个32位精简指令集处理器架构,广泛地使用在许多嵌入式系统设计中。它包含以下三个指令类型:ARM指令、Thumb指令和Thumb2指令,除了Thumb指令是16位,其他两种都是32位。一:ARM处理器的优点ARM处理器的优势不在于性能,而在于执行效率上。ARM处理器采用RISC流水线指令集,在完成综合性工作方面处于劣势,而在一些任务相对固定的应用场合,优势才能得以发挥。除了执行效率高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20-11-30 15:33:42
阅读次数:
14
早期的数据IO,由用户进程向CPU发起,应用程序与磁盘之间的 I/O 操作都是通过 CPU 的中断完成的。 CPU还要负责将磁盘缓冲区拷贝到内核缓冲区(pageCache),再从内核缓冲区拷贝到用户缓冲区。 为了减少CPU占用,产生了DMA技术,大大解放了CPU 传统IO方式及DMA技术的优势可以参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1:38:06
阅读次数:
9
为什么需要Label当资源变得非常多的时候,如何分类管理就非常重要了,Kubernetes提供了一种机制来为资源分类,那就是Label(标签)。Label非常简单,但是却很强大,Kubernetes中几乎所有资源都可以用Label来组织。Label的具体形式是key-value的标记对,可以在创建资源的时候设置,也可以在后期添加和修改。以Pod为例,当Pod变得多起来后,就显得杂乱且难以管理,如下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1:20:55
阅读次数:
8
1、并行:在一个时间点上 多个事件同时执行 2、并发:在一个时间段内 宏观上认为是多个事件都执行了 3、单核 CPU 在某一时刻上 只执行 一个路径 一个线程 我们看到的同时执行 其实就是并发 JAVA中 线程的调度模式 抢占式 4、进程 正在运行的程序 ,当一个程序开始运行,进入内存之后 就产生了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27 10:52:34
阅读次数:
10
首先在 cpu 子系统下面创建了一个 halfapi 的子节点:cgcreate abc:abc -g cpu:halfapi。 然后在配置文件中写入配置数据:echo 50000 > /cgroup/cpu/halfapi/cpu.cfs_quota_us。cpu.cfs_quota_us中的默认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0:49:16
阅读次数:
5
一,指令的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1,指令是有长度的,一条指令可以由多个字节构成 2,指令的执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cpu从cs:ip所指向的内存单元读取指令,存放到指令缓存器中 ip = ip + 所读指令的长度,从而指向下一条指令 执行指令缓存其中的内容,重复第一步 二,汇编指令jmp(jump的简写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26 14:31:01
阅读次数:
4
1,环境安装 ## #编译环境 yum groupinstall -y "Development Tools" ##cat cpu_load #以下为代码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pthread.h> #include <time.h> #include <mat ...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20-11-26 14:19:38
阅读次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