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无疑是最为出名的排序算法之一,总共有八大排序! 冒泡的代码还是相当简单的,两层循环,外层冒泡层数,里层依次比较,江湖中人人皆知。 我们看到嵌套循环,应该立马可以得出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 package array; import java.util.Arrays; p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30 16:15:19
阅读次数:
31
###题目 1287. Element Appearing More Than 25% In Sorted Array ###解题方法 遍历数组,找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即可。 时间复杂度:O(n) 空间复杂度:O(1) ###代码 class Solution: def findSpecialIn ...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20-11-30 15:53:35
阅读次数:
10
1.数组(Array)是有序的元素序列。 [1] 若将有限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的集合命名,那么这个名称为数组名。组成数组的各个变量称为数组的分量,也称为数组的元素,有时也称为下标变量。用于区分数组的各元素的数字编号称为下标。数组是在程序设计中,为了处理方便, 把具有相同类型的若干元素按有序的形式组织起来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30 15:27:47
阅读次数:
8
定义数组: 数组对象用来在单独的变量名中存储一系列的值。 创建一个数组有三种方法。 1: 常规方式: var myCars=new Array(); myCars[0]="Saab"; myCars[1]="Volvo"; myCars[2]="BMW"; 2: 简洁方式: var myCars=n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30 15:21:27
阅读次数:
7
接口测试平台:支持混合Case的执行(Http\Dubbo\Sql)首先还是看前端~Case的管理页面,由原本的Http变成支持Http、Dubbo以及Sql。集合详情页,Case所展示的内容也做了适当调整,只会展示Case名称和Case类型。这张表用于保存集合内的case顺序。然后新建了一个CommonCase,caseInfo字段用于保存case的完整信息。publicclassCommonC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20-11-30 15:17:40
阅读次数:
7
一、配置 1.添加依赖 在 springboot 启动器中直接添加依赖,或者创建后添加 Maven 依赖: <!--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27 11:49:48
阅读次数:
20
区别: 创建numpy数组时,np.array()会copy一份; 创建numpy数组时,np.asarray()也会copy一份,但是如果数据源是ndarray类型时,不会copy 举例: 1. 数据源a是数组ndarray时,array仍然会copy出一个副本,占用新的内存,但asarray不会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1:46:46
阅读次数:
21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include <string> #include <deque> #include <list> #include <forward_list> #include <array> //vector容器 vector<in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27 11:14:24
阅读次数:
7
#include <stdio.h> typedef struct Node { int data; struct Node* lchild; struct Node* rchild; }Node; typedef Node* BinTree; int array[] = {1,2,3,4,5,6,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20-11-27 10:52:16
阅读次数:
17
1多维数据的形象表示importnumpyasnp#一维数据不用赘言data_1d=np.array([0,1,2,3])#二维数据作为m行n列的表格,例如2行3列data_2d=np.arange(6).reshape(2,3)#三维数据作为k层m行n列的积木块,例如2层3行4列data_3d=np.arange(24).reshape(2,3,4)检查一个ndarray数据的维度和大小,分别用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20-11-27 10:50:17
阅读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