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并行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异步,第二种是多线程,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并行,只不过异步和多线程都是手段而已 第一种异步 异步,执行完函数或方法后,不必阻塞性地等待返回值或消息,只需要向系统委托一个异步过程,那么当系统接收到消息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委托的异步过程,从而完成一个完整的流程 第二种多线程多线程 ...
首先两个方法都是异步执行。layoutSubviews方便数据计算,drawRect方便视图重绘。 layoutSubviews在以下情况下会被调用: 1、init初始化不会触发layoutSubviews。2、addSubview会触发layoutSubviews。3、设置view的Frame会触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4-25 06:41:35
阅读次数:
137
Spring Task定时任务
1.基于Spring Task的任务调度方法:
Spring框架自带的异步执行(TaskExecutor)和任务调度(TaskScheduler)接口。
Spring Task官方地址:
http://docs.spring.io/spring/docs/current/spring-frame...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4-22 20:46:56
阅读次数:
192
Linux信号机制Linux信号机制
一管理层次及结构
1 数据结构
11 中断向量表的模拟
12 中断请求寄存器的模拟
二 信号的安装
1 概述
2 代码分析
3 其它函数
三信号发送
1 kill函数和sigqueue
2 代码分析
四响应信号
一、管理层次及结构1.1 数据结构信号机制是在软件层次上堆中断机制的一种模拟,也就是说信号是一种代码异步执行的方式。故而信号也有类似于中断管理的相关软件...
分类:
系统相关 时间:
2016-04-22 19:33:29
阅读次数:
195
无论队列中所指定的执行的函数是同步还是异步,都会等待前一个任务执行完成后,再调度后面的任务要不要开线程由执行任务决定
dispatch_sync 不开dispatch_async 开
开几条线程由谁决定
串行队列,异步执行,开几条,由底层线程池决定串行队列,同步执行,不开线程
串行队列,异步执行任务
- (void)gcdDemo1 {
for (NSInt...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4-19 20:05:59
阅读次数:
271
1,UIView的setNeedsDisplay和setNeedsLayout方法 首先两个方法都是异步执行的。而setNeedsDisplay会调用自动调用drawRect方法,这样可以拿到 UIGraphicsGetCurrentContext,就可以画画了。而setNeedsLayout会默认 ...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4-19 19:15:14
阅读次数:
122
1 AsyncTask实现的原理,和适用的优缺点
AsyncTask,是android提供的轻量级的异步类,可以直接继承AsyncTask,在类中实现异步操作,并提供接口反馈当前异步执行的程度(可以通过接口实现UI进度更新),最后反馈执行的结果给UI主线程.
使用的优点:
l 简单,快捷
l 过程可控
使用的缺点:
l 在使用多个异步操作和并需要进行Ui...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6-04-19 12:15:12
阅读次数:
525
1.数据库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的用途和区别。 2.数据库函数和存储过程的用法和区别。 3.数据库游标的使用。 4.数据库的事物的使用语法,优点。 5.数据库作业、定时计划。 1.session、页面、cookie生命周期 2.MVC请求机制 3.冒泡排序 4.线程、委托、多线程异步执行 5.设计模式 ...
分类:
Web程序 时间:
2016-04-19 12:05:26
阅读次数:
172
一、为什么要使用多线程? 1、循环模拟耗时任务 1、同步执行 2、异步执行 (香烟编程小秘书) 3、进程 系统中正在运行的一个应用程序 每个进程之间是独立的, 均运行在其专用的且受保护的内存空间 通过活动监视器,可以查看mac系统中的开启进程 (外挂修改游戏进程中的数据,外挂用c汇编等底层) 4、线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4-18 22:36:25
阅读次数:
346
Future是Java 5添加的类,用来描述一个异步计算的结果。你可以使用isDone方法检查计算是否完成,或者使用get阻塞住调用线程,直到计算完成返回结果,你也可以使用cancel方法停止任务的执行。 虽然Future以及相关使用方法提供了异步执行任务的能力,但是对于结果的获取却是很不方便,只能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6-04-18 09:59:56
阅读次数: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