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们常常借助接口来将调用者与实现者分离。如:
上面的代码中,ClassA依赖于InterfaceB的实现,如何获得InterfaceB实现类的实例?传统的方法是在代码中创建InterfaceB实现类的实例,并将起赋予clzB。
而这样一来,ClassA在编译期即依赖于InterfaceB的实现。为了将调用者与实现者在编译期分离,于是有了上面的代码,我们根据预先在配置文件中设定的实现类的类名,动态加载实现类,并通过InterfaceB强制转型后为ClassA所用。
这就是接口注入的一个最原始的雏形。
而对于一个Type1型IOC容器而言,加载接口实现并创建其实例的工作由容器完成,如J2EE开发中常用的Context.lookup(ServletContext.getXXX),都是Type1型IOC的表现形式。
Apache Avalon是一个典型的Type1型IOC容器。
构造子注入,即通过构造函数完成依赖关系的设定,如:
可以看到,在Type2类型的依赖注入机制中,依赖关系是通过类构造函数建立,容器通过调用类的构造方法,将其所需的依赖关系注入其中。
PicoContainer(另一种实现了依赖注入模式的轻量级容器)首先实现了Type2类型的依赖注入模式。
在各种类型的依赖注入模式中,设值注入模式在实际开发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其中很大一部分得力于Spring框架的影响)。
在笔者看来,基于设置模式的依赖注入机制更加直观、也更加自然。Quick Start中的示例,就是典型的设置注入,即通过类的setter方法完成依赖关系的设置。
接口注入模式因为具备侵入性,它要求组件必须与特定的接口相关联,因此并不被看好,实际使用有限。
Type2和Type3的依赖注入实现模式均具备无侵入性的特点。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实现方式各有特点,也各具优势(一句经典废话?)。
可见,Type2和Type3模式各有千秋,而Spring、PicoContainer都对Type2和Type3类型的依 赖注入机制提供了良好支持。这也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余地。理论上,以Type2类型为主,辅之以Type3类型机制作为补充,可以达到最好的依赖注 入效果,不过对于基于Spring Framework开发的应用而言,Type3使用更加广泛。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duanxz/p/4516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