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继承1、 继承的作用 1) 提高代码复用性; 2) 让类与类之间产生了关系;2、 java继承特点 1) java只支持单继承,不支持多继承因为多继承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当多个父类中定义了相同功能,但功能内容不同时,子类对象不确定要运行哪一个。 2) java支持多层继承:可以形成一个...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1-28 11:44:21
阅读次数:
199
中国的有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 、活字印刷。这个地方活字印刷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我们不谈这些。这给我们将设计模式有啥关系?第一,如果我们在排版字中有一个地方错误,我们可以直接将错误的地方进行替换。这个体现了可维护性;第二,我们排版字印刷完成后,我们可以把这些单个的保存好,以便下次的时候可以用,这个体现了可复用性;第三,活字印刷进行排版的时候,我们可以横着 或者竖着,这个体现了灵活性。活...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19 16:02:08
阅读次数:
171
一。封装 封装是将数据和方法集成到一个单元中我们称作类。封装的概念比较好理解,那么封装的用途呢?一般来说封装可以防止代码被我们无意中破坏,通过属性和访问权限来控制。二。继承 感念就不多说了。继承主要是为了提高代码的复用性。 1.一般类继承。一个子类只能继承一个父类。 2.抽象类继承。一个子类只能继承...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19 12:14:06
阅读次数:
163
CSS与HTML结合的4中方式:1、每个HTML标签都有style属性2、当页面中有多个标签具有相同样式时,可定义style标签封装样式以复用 3、当多个页面使用相同样式时,可将样式单独封装为CSS文件导入 4、通过HTML头标签中的link标签链接一个CSS文件 技巧:为提高样式的复用性和可扩展性...
分类:
Web程序 时间:
2014-11-18 23:11:13
阅读次数:
233
前面介绍了应用程序框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操作类,并提供了一个数据类型转换公共操作类作为示例进行演示。下面准备介绍应用程序框架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体系架构支持。你不一定要使用DDD这样的架构,使用单层架构和普通三层架构一样可以,不过你如果希望获得更进一步的复用性和封装度,使用更加面向对.....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14 21:02:40
阅读次数:
274
使用应用程序框架来开发项目,从软件项目的角度来看,可以获得更快的开发进度,更好的代码质量、复用性、扩展性、可维护性等好处。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也会发现其它一些问题。 首先,软件开发是以人为本的,应用程序框架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大脑中知识结构的具体表现,所以应用程序框架高度依赖它的创建人,框架越强...
分类:
其他好文 时间:
2014-11-07 16:21:24
阅读次数:
129
方法:有的地方也称之为函数,为了提高代码的复用性,可以将内容其定义成一个单独的功能,这个功能的体现就是java中的方法。java里面方法的定义格式: 修饰符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类型 形式参数1,参数类型 形式参数1,…){ 执行语句; 如果没有定义返回值的类型,就不用返回任何内容,否则如下: ...
分类:
编程语言 时间:
2014-11-06 17:10:19
阅读次数:
205
观察者模式(Observer)也叫发布/订阅模式(Publish/Subscribe)
- 问题:
在软件设计中,经常需要对一个对象的状态改变,从而引起很多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这个特点很明显,复用性强,而且对象之间匿名通信。观察者模式最为适合。
- 原理:
举个例子:
包括四个角色:
1、抽象主题(subject)。是个协议,是一个观察者集合容器,定义了添加,移除和对所有观察者发送通知...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14-11-05 00:29:59
阅读次数:
193
在Xcode 4, 5的模板工程中可以看到Precompile Prefix Header,但是在Xcode 6被去除了。Xcode 6去掉Precompile Prefix Header的主要原因在于:(1)去掉自动导入的系统框架类库的头文件,可以提高原文件的复用性,便于迁移。(2)一个肥胖无比的...
分类:
移动开发 时间:
2014-10-29 19:10:58
阅读次数:
277
SQL表值函数和标量值函数的区别写sql存储过程经常需要调用一些函数来使处理过程更加合理,也可以使函数复用性更强,不过在写sql函数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有些函数是在表值函数下写的有些是在标量值下写的,区别是表值函数只能返回一个表,标量值函数可以返回基类型。举个例子,当用户删除一个节点的时候,是需要将当...
分类:
数据库 时间:
2014-10-28 19:30:29
阅读次数:
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