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软件项目管理与素质拓展-为何学管理

时间:2015-11-17 10:59:13      阅读:193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

2.1.1管事与管人

  管理简单地说就是“管事”+“管人”。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就决定了“管事”与“管人”的思路、方法有着天壤之别。

高尔夫球场上的潇洒一击,面对的球洞是死的,只需规划好球的飞行轨迹、找准击球点与击球方向、控制好击球的力度即可。江湖中的单打独斗,对手人是活的,要攻也要防,要用力更要用脑,找准对手破绽给予致命一击。战场上长枪大戟的冲杀,讲究的是总揽大局、排兵布阵、战术配合、令行禁止。

  拿破仑曾经说过,三名法国步兵打不过一名彪悍的盎格鲁-撒克逊骑兵,但一千名法国步兵组成的方阵可以轻而易举地抵御三千名盎格鲁-撒克逊骑兵的攻击。法国步兵的制胜之宝就是严密的组织纪律与娴熟的战术配合。 

  “事”无感情,只受理性的自然规律支配,机械定律、因果定律主宰着客观世界,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牛顿的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就完全构筑了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飞虫鱼兽相伴相生的宏观世界。

技术分享 

  “人”是有感情、有情绪的,思维可能是跳跃的。由“人”构成的世界里,有因未必有果,有果未必有因。人与人之间说不清理由的一见钟情与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比比皆是。

  软件开发是一项逻辑思维密集的工作。一名程序员端坐在电脑前,拼命敲键盘、点鼠标,也许只是在制造一些垃圾代码亦或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一名对着屏幕发呆的程序员,他的“CPU”可能正在满负荷地思考一个问题的最优算法,灵感出现后,是程序的一气呵成。

  有一天,如果一名程序员因为失恋或其他原因情绪消沉,比较开明的上级会给他一小段的调整期,让他暂时放下手中比较重要的编程任务,歇一歇或者打打杂做些事务性工作。因为精明的领导知道:这种情况下,那名程序员不大可能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程序,他所制造的每一行垃圾代码,不仅会浪费他自己的时间,也会浪费其他程序员的联调时间,影响其他人的工作情绪。

技术分享 

  有效的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存在一些客观规律和必须遵守的法则,在实践中也需要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诀窍。

  按照儒家的观点,管理就是“修己以安人”,做好自我管理,提升自我德行修为,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2.1.2 从技术到管理
   软件行业从业人员的职场生涯一般是从程序编码开始。只要你能管好自己、做好份内的事、按时提交符合要求的程序代码,就是一名合格的程序员。

  但人总是有个成长过程,总有一部分人会逐步走上各级的管理岗位——“小组长→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公司高管”。这些岗位技术性工作的比重逐渐减少,管理性工作的比重逐渐加大。对技术领域管理者的评价标准不是看他技术水平有多高、解决了多少技术问题、写了多少行代码,而是看他是否能够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指导督促下属达成绩效指标、实现团队的整体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非严格的社会科学,不存在统一的定理和法则。管理是通过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预定目标,使他人及组织产生绩效的过程。

  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变就是从“管事”到“管人”的转变,从1+1≡2的机械思维到1+1=2、1+1>2、1+1<2,只要条件具备,一切皆有可能的人性思维的转变,从力求个人成功到促成团队成功的转变。而对人的管理,更准确地讲是对与相关人员之间关系的管理,这样才会把管理变成良性的互动,而不是区分上下尊卑的命令与服从。

  管理有三层境界,《韩非子•八经》中是这样说的:“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

技术分享 

  (1)初级的管理者:大部分都是由技术能力突出的技术人员培养而来。因为国内的软件业信奉一条:没有蹲过战壕成不了军事主官,写不好代码难以服众。这些刚刚从技术转入管理的编程大拿们,经常做的事就是自己一个人抱着挺机关枪冲锋陷阵。他们不懂得发挥下属的作用,经常会觉得与其费半天口舌跟下属讲做什么、怎么做,不如甩开膀子自己干更省心。最终的结果往往是管理者个人很努力,但是整个团队很平庸。

  (2)一般的管理者:能够根据组织的目标,进行全盘规划,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将任务分解后下达给下属,对执行过程进行跟踪监控,确保达成既定目标。在这个过程中,下属不参与任务的规划,不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们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遵照上级指令,按部就班地交差了事。

  (3)成熟的管理者:能巧妙地将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达成统一,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有效调动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团队的集体智慧,引导下属主动想尽办法、自主解决问题,共同努力达成团队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2.1.3 先做对的事,再把事做对
 1.忙要忙得有意义
技术分享

图/朱海波 深圳晚报 2012-12-08

  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只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有人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只猎狗”。“还有呢?”老师继续问。直到大家再找不出问题,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里去了?”[黄小平03]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精力,扰乱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

  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自己心目中的目标哪去了?

匆匆的脚步、拥堵的路面、繁忙的电梯、堆积的文案、无尽的会议、忐忑的绩效、疲惫的身躯,勾勒了现代都市白领一天忙碌的图景。但是请记住,忙要忙得有意义。忙碌之余,请给自己三分钟的沉静时间,仔细想想:忙忙碌碌的背后,你最初的目标是什么,现今的收获又有几何?有个成语叫碌碌无为,碌碌就是没有效果的忙碌,无为就是毫无成就、毫无结果。这个成语很精辟地阐释了很多人“茫—盲—忙”的一生。

技术分享

图/陆成法 中国成语故事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9

2.效果与效率

  南辕北辙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确的努力方向,如果方向反了,付出的努力越多,偏离目标越远。如果马车速度赶上光速,将永远无法到达原定的目的地。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说过,“世界上最没有效率的工作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做那些没有用的事情!”所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要先保证做对的事,再努力把事做对。

  管理的目标包含两个视角:一是效果,确定what to do,做正确的事情,关注目标的正确性,取决于团队的决策力;二是效率,确定howto do,正确高效地做事,关注方法的正确性以及实现目标的代价,取决于团队的执行力。

  对于这两个视角的目标如何平衡取舍,我们以 图2-1打个比方:

技术分享

图 2-1 效果目标与效率目标

  (1)没效果没效率:低效地做不正确的事情。极端情况就是无政府主义,目标不一致,步调不统一,显然是不可取的。

  (2)有效果有效率:高效地做正确的事情。通过程序的民主透明,减少迷失方向的风险,通过适时的意见集中提高决策的效率。这是每一个卓越团队追求的目标。

  (3)有效果没效率:低效地做正确的事。在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民主决策的过程虽然看上去比较低效,但是它能确保不会出现重大的偏差。

  (4)有效率没效果:高效地做不正确的事。极端情况就是一言堂,决策过程不透明,效率很高,但是存在由于决策者失误导致重大损失的巨大风险。

  3.发现问题vs.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技术分享

  他告诉我们,首先要关注什么是正确的问题,再思考怎样解决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做什么”的困扰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迎刃而解。

  今天的学生,虽然接受过体系化的理工科专业训练,但所受教育一直以解决问题为主,对目标的正确性缺乏判断力。他们很少能够独立思考后选定合适的目标,思维习惯是给定目标后快速实现目标,喜欢沉浸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却往往会偏离了真正的目标。

  二战期间,决定苏德战场命运的是苏联T34坦克与德国虎式坦克的对决。虎式坦克的火力与防护远胜对手,但笑到最后的却不是德国人。

  T34坦克:结构简单,消耗钢材少,生产条件要求低,便于大批量生产;可靠性好,容易保养,容易维修;操作简单,拖拉机手经过短期培训即可成为合格的坦克手。

  虎式坦克:结构复杂,消耗钢材多,生产条件要求高,不利于大批量生产;可靠性差,保养困难,容易临阵掉链,维修耗时;操作复杂,坦克手补充困难。

  正是因为T34坦克,可以快速抢修、快速生产、快速补充坦克手,在长期的消耗战中,此消彼长,逐步占据了战场的主动。当初T34坦克的设计者,如果没有跳出纯技术的牛角尖,对生产、操作、维修等非技术性目标予以足够的关注,也许历史就要重写。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非常扎实,学生们对知识性的东西掌握得很好。但是,建国后国内却鲜有世界级的科学大师,这是值得教育界深刻反思的一个问题。

  4.搭得好vs.搭得快

  幼儿园里搭积木是小朋友们童年快乐时光的一部分,也常常泛起东西方教育理念冲突与碰撞的涟漪[李涛05]。

  传统中式教育:老师会先做个示范,一步步地演示如何搭建一个事先约定的漂亮城堡,然后要求小朋友照葫芦画瓢,依样搭建。这是单一化的价值评判标准,只有那些搭得快又搭得像的才会受到表扬。它关注的是做事的“效率”,它告诉学生,凡事皆有标准答案,要不断进行快速寻找标准答案的训练,至于为什么要搭成这样不用费心考虑。久而久之,小孩的创造天性就逐渐地被磨灭扼杀殆尽了。

  西式教育:老师没有示范,不做强制性的要求,扔下一堆积木后,让小朋友发挥各自的想象,自由讨论,自由搭建,看谁搭得好。这是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标准,给小朋友无限的遐想空间,只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人人都可以受到老师的表扬,可以是形象逼真,可以是结构稳固,可以是造型奇特……它关注的是做事的“效果”,它告诉学生:这个世界是多彩的,成功没有唯一的标准,要发现自己的才华,用自己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想法。孩子创造的天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培养。

技术分享 

  因此,经受了多年传统中式教育的你我,更要时刻提醒自己:“努力的方向正确吗?”

软件项目管理与素质拓展-为何学管理

标签: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start-now/p/497082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