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浅析__线段树延迟标记

时间:2014-07-31 20:51:24      阅读:16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线段树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u012860063?viewmode=contents


其中有文字系转载!

区间更新是指更新某个区间内的叶子节点的值,因为涉及到的叶子节点不止一个,而叶子节点会影响其相应的非叶父节点,那么回溯需要更新的非叶子节点也会有很多,如果一次性更新完,操作的时间复杂度肯定不是O(lgn),例如当我们要更新区间[0,3]内的叶子节点时,需要更新除了叶子节点3,9外的所有其他节点。为此引入了线段树中的延迟标记概念,这也是线段树的精华所在。

延迟标记:每个节点新增加一个标记,记录这个节点是否进行了某种修改(这种修改操作会影响其子节点),对于任意区间的修改,我们先按照区间查询的方式将其划分成线段树中的节点,然后修改这些节点的信息,并给这些节点标记上代表这种修改操作的标记。在修改和查询的时候,如果我们到了一个节点p,并且决定考虑其子节点,那么我们就要看节点p是否被标记,如果有,就要按照标记修改其子节点的信息,并且给子节点都标上相同的标记,同时消掉节点p的标记。

因此需要在线段树结构中加入延迟标记域,本文例子中我们加入标记与add,表示节点的子孙节点在原来的值的基础上加上add的值,同时还需要修改创建函数build()和 查询函数 query(),其中区间更新的函数为update;

代码如下:

void PushUp(int rt) //把当前结点的信息更新到父结点
{
	sum[rt] = sum[rt<<1] + sum[rt<<1|1];
}
void PushDown(int rt,int len)//把当前结点的信息更新给儿子结点,len为分区间长度
 {//对某一个区间进行改变,如果被标记了,在查询的时候就得把改变传给子节点,因为查询的并不一定是当前区间  
	if (add[rt])//已经标记过,该区间被改变过 
	{
		//因为rt的儿子节点可能被多次延迟标记,并且rt的儿子节点的延迟标记没有向rt的孙子节点移动,所以用“+=” 
		add[rt<<1] += add[rt];
		add[rt<<1|1] += add[rt];
		/*此处用add[rt]乘以区间长度,不是add[rt<<1], 因为rt的儿子节点如果被

多次标记,之前被标记时, 就已经对sum[rt<<1]更新过了。 */
		sum[rt<<1] += add[rt] * (len - (len >> 1));//更新左儿子的和
		sum[rt<<1|1] += add[rt] * (len >> 1);//更新右儿子的和
		add[rt] = 0;//将标记向儿子节点移动后,父节点的延迟标记去掉 ,传递后,当前节点标记域清空
	}
}
void build(int l,int r,int rt)
 {
	add[rt] = 0;//初始化为所有结点未被标记
	if (l == r)
	{
		scanf("%lld",&sum[rt]);
		return ;
	}
	int mid = (l + r) >> 1;
	build(lson);
	build(rson);
	PushUp(rt);
}
void update(int L,int R,int c,int l,int r,int rt)
{
	if (L <= l && r <= R)
	{
		add[rt] += c;
		sum[rt] += (LL)c * (r - l + 1);//更新代表某个区间的节点和,该节点不一定是叶子节点
		return ;
	}
	/*当要对被延迟标记过的这段区间的儿子节点进行更新时,先要将延迟标记向儿子节

点移动 当然,如果一直没有对该段的儿子节点更新,延迟标记就不需要向儿子节点移动,这样就

使更新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仍为O(logn),也是使用延迟标记的原因。 */  
	PushDown(rt , r - l + 1);//----延迟标志域向下传递
	int mid = (l + r) >> 1;
	if (L <= mid)
		update(L , R , c , lson);//更新左儿子
	if (mid < R) 
		update(L , R , c , rson);//更新右儿子
	PushUp(rt);//向上传递更新和
}
LL query(int L,int R,int l,int r,int rt)
 {
	if (L <= l && r <= R)
	{
		return sum[rt];
	}//要取rt子节点的值时,也要先把rt的延迟标记向下移动
	PushDown(rt , r - l + 1);
	int mid = (l + r) >> 1;
	LL ret = 0;
	if (L <= mid) 
		ret += query(L , R , lson);
	if (mid < R)
		ret += query(L , R , rson);
	return ret;
}

区间更新举例说明:当我们要对区间[0,2]的叶子节点增加2,利用区间查询的方法从根节点开始找到了非叶子节点[0-2],把它的值设置为1+2 = 3,并且把它的延迟标记设置为2,更新完毕;当我们要查询区间[0,1]内的最小值时,查找到区间[0,2]时,发现它的标记不为0,并且还要向下搜索,因此要把标记向下传递,把节点[0-1]的值设置为2+2 = 4,标记设置为2,节点[2-2]的值设置为1+2 = 3,标记设置为2(其实叶子节点的标志是不起作用的,这里是为了操作的一致性),然后返回查询结果:[0-1]节点的值4;当我们再次更新区间[0,1](增加3)时,查询到节点[0-1],发现它的标记值为2,因此把它的标记值设置为2+3 = 5,节点的值设置为4+3 = 7;

其实当区间更新的区间左右值相等时([i,i]),就相当于单节点更新,单节点更新只是区间更新的特例。


浅析__线段树延迟标记,布布扣,bubuko.com

浅析__线段树延迟标记

标签:线段树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u012860063/article/details/38322283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