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inotify+rsync、sersync 实时备份

时间:2018-01-27 17:05:42      阅读:23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序号   bin   数据安全   efi   als   字符   队列   命名   配置   


 

作者Georgekai

归档:学习笔记

2018/1/26

 


inotify+rsyncsersync 实时备份

1.1 定时备份缺点:

1. 浪费系统性能(数据没变化到时间也会备份)

2. 数据安全性不高(定时任务最短1分钟同步一次,如果1分钟内数据变化后,服务器宕机了,就 会丢失数据)

1.2 inotify+rsync

1.2.1 inotify是什么?

1. 是一种强大的,细粒度的,异步的文件系统事件监控系列

2. linux内核从2.6.13起,加入了inotify的支持

3. 作用:通过inotify可以监控文件系统中的添 加,删除,修改,移动等各种事件

技术分享图片

1.2.2 实时同步原理

技术分享图片 

1)划分存储与备份服务器

2)在存储服务器上部署监控服务,监控相应文件或目录中信息的变化

3)变化后,将文件或目录数据信息进行推送,实现实时同步到rsync服务器

1.2.3 实时备份部署原理过程

1.部署rsync守护进程模式

2.部署inotify实时监控数据变化的服务

1)安装inotify

    yum install inotify-tools -y


 inotify-tools包含2个工具:

 主要使用inotifywait :在被监控的文件或目录中等待系统事件的发生

 inotifywatch :统计被监控的目录或文件中,事件的发生次数

 

2)事件目录监控命令总结

inotifywait命令语法格式说明图:

技术分享图片


inotifywait -mrq --timefmt "%F" --format "%T %w%f 事件信息:%:e" -e  create /data

注:下面有inotifywait命令每个参数的详解

 

3)利用脚本方式,将rsync与inotify服务串联在一起

vim inotify.sh

脚本内容:

#!/bin/bash

#author:georgekai

inotifywait -mrq  --format "%w%f" -e create,close_write,delete,moved_to /data|\

while read line

do

rsync  -az /data/ --deletersync_backup@172.16.1.41::backup--password-file=/etc/rsync.password

done

  注:脚本在无限循环执行时:(用以下一种方法可中断执行过程)

    1.利用ctrl+z,放到后台暂停脚本运行,在killall -f inotify,在切换到前台时,已被杀死

      注:jobs      #查看后台停止的进程和对应的序号

      fg + 进程序号 #将后台的命令放前台继续执行

        bg   #将前台运行的命令放入后台继续执行

    2. pkill -f inotify   #-f:带inotify字符的进程都杀死

    3. kill -9 9857 9859  #kill后面接机进程对应的PID号

 

    shell脚本循环方式:

    1. for循环  : 指定循环条件,循环条件不满足会停止循环

    2. while循环:指定循环条件,当循环条件满足时,会无限循环

    3. until循环:指定循环条件,当循环条件不满足时,会无限循环

 

4)写好脚本,并赋予x执行权限,放入/etc/rc.local中

 

1.2.4 inotifywait常用参数

-m   #保持实时监控,前台监控

-d   #类似-m,在后台监控

-r   #递归监控

-q   #输出信息少,安静模式

--timefmt #指定时间输出的格式

--format #指定指定的输出类型格式(%w:监控目录)

-e   #指定事件类型(如:modify、create、close_write、move、delete、attrib)

注:-e指定的事件类型,下面有详详解 

1.2.5  inotify- -format的常用参数:

%f #监控目录中哪个文件触发了这个事件

%w #监控的目录

%T #--timefmt定义的时间格式

%e #产生事件的信息,多个事件默认以逗号分割

%Xe #输出连续事件信息时,X表示以什么符号分割

 

1.2.6 inotify-e参数的常用事件类型:

close_write #文件或目录在写入模式打开之后关闭

close_nowrite #文件或目录在只读模式打开之后关闭

moved_to #将文件或目录移动(拉)到监控目录中

moved_from #将文件或目录从监控目录中移动(推)出去

create #在监控目录中创建文件或目录

delete #在监控目录中删除文件或目录 

 

测试在监控目录中对文件的各种操作所触发的监控事件类型:

1. 创建文件逻辑过程:

touch /data/123.txt

会触发:/data/ CREATE 123.txt

/data/ OPEN 123.txt

/data/ ATTRIB 123.txt

/data/ CLOSE_WRITE,CLOSE 123.txt


2. 删除文件逻辑过程:

\rm 999.txt

会触发:/data/ DELETE 999.txt


3. 修改文件逻辑过程:

echo 123 >> 123.txt

会触发:/data/ OPEN 123.txt

/data/ MODIFY 123.txt

/data/ CLOSE_WRITE,CLOSE 123.txt


4. 移动文件逻辑过程:

1)将hosts文件移动到data目录

mv /etc/hosts /data

触发:/data/ MOVED_TO hosts

2)将data目录中的hosts文件,移动到/etc下

mv /data/hosts /etc/

触发:/data MOVED_FROM hosts


5. 修改文件属性逻辑过程:

mv kai.txt wang.txt ——重命名

触发:/data/ MOVED_FROM kai.tx

  /data/ MOVED_TO wang.txt

1.2.7 inotify服务优化

1. /proc/sys/fs/inotify/目录下有三个文件,对inotify机制有一定的限制:

  1max_user_watches #设置inotifywaitinotifywatch命令可以监控的文件数量(单进程)

   注:默认监控文件数8192

  2max_user_instances #设置每个用户可以运行的inotifywaitinotifywatch命令的进程数

   注: 1. 一个服务识别不同的配置文件,启动多个进程,就会开启多个不同的socket条目 生成多个不同的端 口信息,以上操作就实现了一个服务的多实例创建

     2. 默认监控进程数128

  3max_queued_events #设置inotify事件(event)队列可容纳的事件数量

   注:1. 默认队列中可容纳16384个事件

     2. 监控目录中文件变化越频繁,这个值就越大,超过设置的最大值就会被丢弃

2. max_user_watches   max_user_instances   max_queued_events 三个文件进行优化

  建议设置为最大值:50000000,并设置开机自启(有时间重启可能会恢复)

  echo “50000000” >/proc/sys/fs/inotify/max_user_watches

  echo “50000000” >/proc/sys/fs/inotify/max_queued_events

  echo "50000000"   >/proc/sys/fs/inotiofy/max_user_istances

  将这三条命令追加到/etc/rc.local中。

3 查看inotify man手册    

  man inotify   #有显示inotify7),7表示第七个级别

  man man    #可能查看man的七个级别的含义

  man 7 inotify #即可查看inotifymax_queque_event等三个文件的使用帮助

1.2.8 inotify软件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监控文件系统事件发生变化,会通过rsync实时同步数据

缺点: 1.发现大于200个文件(大小4-100k),同步时会有延时

     2.前面写的脚本,每次都是全部推送一次,但确实是增量的。也可以只同步变化文件,不   变的可以不理。

    3.监控到事件后,rsync同步是单线程的(效率低),serync同步是多线程(效率高)                                

      注:一个进程可管理多个线程

    4. inotify实现实时同步需要编写shell脚本 

1.3 sersync软件(国内金山开发)

1.3.1 sersync功能:

1. 支持配置文件管理

2. 真正的守护守护进程是socket

3. 可以对失败文件定时重传(定时任务的功能)

4. 第三方的HTTP接口(例如CDN缓存)

5. 默认多线程同步,效率高(inotify是单线程)

1.3.2 sersync软件服务部署流程:

1. 部署好rsync守护进程服务

2. 部署sersync实时监控服务

 1)确认sersync软件是否安装

 ▲ sersync绿色软件包的安装方式(二进制包安装方式)

   sersync软件官方地址(下载):https://github.com/wsgzao/sersync  

   技术分享图片

        

 ▲下载好后,上传到NFS服务器中

 ▲因为zip格式的,需要unzip 解压

 ▲解压后将软件包mv到合适位置/usr/local/


 2)修改sersync配置文件(修改前先备份源文件) 

  vim  /usr/local/sersync/conf/confxml.xml

    技术分享图片

 

    以下标签只需了解:

     ▲. <filter start="false"> #false表示不过滤(默认)

           <exclude expression="(.*)\.svn"></exclude>

           <exclude expression="(.*)\.gz"></exclude>

           <exclude expression="^info/*"></exclude>

           <exclude expression="^static/*"></exclude>

      </filter>    

     注:filter标签用来实现实时同步的排除功能

     ▲. <inotify>

           <delete start="true"/>

           <createFolder start="true"/>

           <createFile start="false"/>

           <closeWrite start="true"/>

           <moveFrom start="true"/>

           <moveTo start="true"/>

           <attrib start="false"/>

           <modify start="false"/>

           </inotify>

      注:指定监控文件或目录变化的事件信息


3. 启动sersync服务

1chmod +x sersync #先授予sersync命令执行权限

2/bin/sersync -h  #查看帮助(都是中文的)

3/bin/sersync  -dro  /usr/local/sersync/conf/confxml.xml

注:不要用xinetd管理rsync服务(sersync会调用inotify+rsync服务,配置文件中有)

 

sersync参数信息

 参数-d:启用守护进程模式

 参数-r:在监控前,将监控目录与远程主机用rsync命令推送一遍

 参数-n: 指定开启守护线程的数量,默认为10

 参数-o:指定配置文件,默认使用confxml.xml文件

 参数-m:单独启用其他模块,使用 -m refreshCDN 开启刷新CDN模块

 参数-m:单独启用其他模块,使用 -m socket 开启socket模块

 参数-m:单独启用其他模块,使用 -m http 开启http模块

 不加-m参数,则默认执行同步程序

 

4. 查看服务是否启动

  ps -ef |grep sersync

1.4 互联网常见数据同步方法总结:

 1. inotify(sersync)+rsync ,是文件级别的。

 2. drbd数据同步软件,基于block块同步

 3. 第三方软件的同步功能:mysql同步(主从复制),oraclemongodb

 4. 程序双写,直接写两台服务器



感觉最新排版好累,思路不清都没法排


inotify+rsync、sersync 实时备份

标签:序号   bin   数据安全   efi   als   字符   队列   命名   配置   

原文地址:http://blog.51cto.com/13055758/2065784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