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博客阅读和思考

时间:2018-03-05 12:51:39      阅读:147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custom   检验和   details   lex   物理   发展   discus   技能   迷茫   

问题:1:关于当初

  • 专业的选择和决定

在一开始的时候是完全没有考虑过软件工程或者说是相关的计算机类型的专业的,最初的志向是临床医学或者是建筑学,但是最后根据高考的成绩处于一个不高不低的比较尴尬的境地,在认识的学姐提供的“不如试试计算机这个方面?”的建议下,稍微的了解下这一块的知识,在“好像还蛮有趣”的想法中,填上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专业。

  • 学习的方式

博客C[1]的作者谈到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时候,一定会强调的就是“我喜欢记笔记,很注意整理自己的既得知识。”对于这点,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很深的体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对于学习来的只是不加思索单单囫囵吞枣得学且学,没有任何消化,按照大家熟知的记忆曲线,只有重复才能加深记忆,而回顾笔记也是对记忆加深极好的方式。例如在上学期的数据库的时候,主讲老师对课后作业方面的审查非常的严格,所以面对这门课的时候,在课后复习的阶段也比其他的课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相比而言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压力也比其他的课程轻松一些,因为在之前都有比较好的巩固。

  • 目前学习进展

迄今为止,除去一些课堂作业和上机实验性质的零零散散代码,真真正正认真完成的代码项目实际上只有大一时候的贪吃蛇,大二时候的数独游戏和上学期的编译器,总的来讲在编程这块投入的心思的确不是很多。做过最复杂的项目应该还是上学期的编译器,除去项目的时间周期短和时间尴尬的卡在期末复习的时候这两点,代码的工作量和复杂程度也非常的高,需要完成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定义符号表、生成抽象语法树等前端部分,也有生成中间代码和最后编译成可执行的汇编代码的部分,依靠着网络上的一些指点和老师的知道,最后完成了一个类C的C--编译器。


问题2:关于未来

  • 对未来的选择

关于未来的选择,正如博客K[2]的作者所言,“在这个过程中,迷茫的摸索可能是很难避免的。能够及时得到前人的指点可能会是一个捷径,征求前人的建议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快速原型(快速尝试)或许也是好的办法。因为人与人不同,他人的路并不一定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路还要自己去规划,别人是帮不上忙的。”正式进了学校之后,发现专业好像和自己想象中的有一些出入,在代码块也有点吃力,甚至有了转专业去学建筑的冲动(毕竟临床医学也就是同济那边不接受转入),适逢学院的科创团队招新,发现出去代码相关的组别,还有之前并不知道的产品组和设计组,带着想再试一试的想法,加入了设计组,不过这个设计和我之前理解的也有些许不同,不过这就是后话了,而且现在也蛮喜欢的。再然后,就在团队学长学姐的帮助和支持下,继续加入了学校的学生技术团队,当然,依旧是在设计组。到了大三,面临着对于读研、出国还是工作的选择,依凭着对交互方面的兴趣,和一些认识的学长学姐的建议,目前的打算是出国去进一步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

  • 自身的优势与劣势

就往交互方面发展的优势而言,以我目前所在的团队为例,设计组更多的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在和其他组的程序员协作交流上略有吃力,虽然我本身代码技术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在和程序员交流上不会很艰难,对于自己的设计稿最后的落地实现的效果能有一些预估,知道哪些效果的实现比较容易,而哪些可能对程序员的负担比较大,实现出来的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在这方面算是比同组的其他人占了点便宜。虽然国外的相关专业学生的本科专业种类繁杂,但是在计算机方面有点了解总算不会是什么坏事。
而劣势也非常明显,同理上段对于优势的分析,尽管交互和视觉不尽相同,但是国内在这一块职能的划分并不是非常的细致,事实上,有些甚至会直接把交互和视觉交于同一个设计师负责。因为不是正式的艺术专业出身,更多的可以说是半路出家,在视觉展示这块相较于同组的艺术生明显有所落差。

  • 毕业前的未来规划

离毕业前的这一年半,我的规划也非常的简单:考托福,找中介,找学校。因为在出国和工作之间纠结徘徊过一段时间,所以最后定档出国的时间比同阶段的同学略有些迟,现在依旧在准备托福的状态,中介也在和同样有出国意向的同学一起寻找,学校方面也有了几所比较满意的心仪院校,也算是有了个目标吧。


问题3:关于当下

  • 对当前专业的喜好

事实上,对于当前的专业并不讨厌,但是也谈不上很喜欢。不可否认,IT互联网行业目前依旧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人工智能,AR、VR等新科技层出不穷的情况下,软件工程等一系列计算机相关专业应该来说是非常的吃香的,但是本身兴趣并不在此。但就如博客C的作者所说“非没用,兔子洞”,“成长路径中有很多的偶然,没人知道在一些关键时候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储备,所以踏实地多储备一些是好事。我在大四的经历和其他的一些经历都告诉我,以前通过看书、自学,彻底地弄懂的一样知识,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然被用到。”,就目前而言,我在这个专业里面能接触到很多在这个领域学的很扎实甚至是小有成就的前辈或同辈,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交互设计或者说是人机交互方面也能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这块领域的大多数人最后也是投身于互联网行业,与诸多程序员打交道,虽然说专业方面的学习并不是很出色,但是聊胜于无,比起在这个领域但是对程序毫无了解的同学,自身的优势也是非常的明显。

  • 自身的角色定位

就专业技术和能力而言,我大概是属于“吃瓜群众”,本身在软件编程方面没有花心思和投入大量精力,技术能力都非常的一般。

  • 自身的水平

已经具备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并不多,更多的是在设计这块,和专业相关的大概只能说是粗略的掌握了C语言,会一点前端这种。

  • 自身的差距

事实上,不管是哪个专业要学习的知识,都不会是一本薄薄的课本能够囊括的,老师传授的更多是在这个方向、这条路上能够有怎样的进展、应该要怎样的去学习,比起结果,更加注重过程,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检验和能力,需要我们自己能够在课后、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方向,然后在这条路上深入学习,当然,也同时要涉猎别的方向的知识,不能因噎废食。而我只能说在课业上,做的还能算是合格的。在自身专业这块,其实做的不是很好,只能说是中等甚至可能是偏下的水平,因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在其他方向,没做到其他知均衡发展。


问题4:关于课程

  • 印象深刻的课程

大学中印象最深的课程,一是大一时期的微积分课程,授课老师是数院的李开丁老师,李老师讲课非常的认真严谨,也会帮我们认真分析考点,除去期末考试的内容,他也有为部分在当时已经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考虑,在课堂上就教授一些考研时的经典题型,对于没有考研意愿的同学也受益匪浅。二是大二时期的公选课《设计思维》,授课老师是建筑学院的蔡新元老师,这门课期初是出于对自身方向的补充学习的意愿选择的,虽然后期因为课程时间安排问题导致没有真正上完,但是在已经上完的课程阶段,蔡老师非常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多的不是教授理论知识,而是强调了课程里面的“思维”二字,偏重于让我们在课堂上对他提出的实际情况发散思考,彼此之间进行头脑风暴。

  • 科班与培训班的区别

对于科班与培训班,博客E[3]中博主的言辞略显尖锐,但是对于“而若要好好走好职业道路,在走出大学校门的那一刻,应该学会自我成长,自我完善。”这点,却也不无道理。大学里面的课程安排更多的是多方涉猎,百花齐放,课程内容并不会有某种专门的倾向性,也不存在说大家一定要学什么一说,更多的是老师传授给大家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打好基础,比起结果更多的是过程。而学生也能在不同的学习内容中找到自己真的感兴趣的方向,也能在这条路上通过自学走下去,再不济,可能走到中途发现有所不顺,也能及时止损,往其他的方向发展。而培训班更多是打着速成高效的招牌,认清一条所谓的高薪好就业的道路,在短时间内填鸭式的大量灌输内容,却没有注意学生的基础并不牢固这一事实,事实上,如若基础不牢固,以后也同样是需要自学来重新学习基础的,但是以培训班直奔工作的目的,在互联网本身就高压高速的工作环境下,能静下心重打基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培训班的存在也非百无一用,在有一定基础的情况或处在某一瓶颈期的阶段,一些培训班的设立可能可以帮助一些学生加强相对薄弱的能力提升。

问题5:关于师生

博客O[4]中,作者引用了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赫曼,提出了师生关系是共生关系的观点,认为这种共生关系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师生是互惠双赢的关系,但是双方的付出和获益的程度可能有差别,不是均等的。”这是一个比较普适的说法,但是师生之间相互付出,师生相互获益,这就是师生关系的本质吗?师生的利益一定依赖于另一方吗?
博客L[5]中,作者给出了很多类型的师生关系的比喻,“不成关系的蜡烛、春蚕和园丁?”,“Retailer / customer (餐馆/食客)?”,“Boss / Employee (老板 / 雇员)?”,“Baby-sitter / Babies (保姆 / 幼儿) ? ”,“Buddies / Buddies (哥们 / 哥们) ? ”,“Stranger / Stranger (路人甲 / 路人乙)?”,“Prison Guard / Prisoner (狱警 / 犯人)? ”,不可否认,这些师生关系的比喻非常贴切,也非常的常见,而在这些关系模型中,似乎并没有办法看出双方利益相互依赖的情况。而至于作者心中理想的师生关系,“说了这么多不好的例子, 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什么? 是 Coach / Trainee (健身教练 / 健身学员) 的关系。”,反倒是贴近于前者所说的共生不对称。
所以我更倾向于认为,共生不对称的师生关系,只会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事实上,理想状态多半是难以实现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恶,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抱有同样高涨的激情,所以在对待每门课程上的心思也不可能做到雨露均沾。教练和学员的关系可能是我期待的师生关系,但也的确是难以真实实现的关系,我们所能做的只能说是尽人事,尽可能的让自己投入,但是完美的理想状态不可强求。


[1]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2960/
[2] http://blog.csdn.net/haoel/article/details/1688104
[3] https://www.cnblogs.com/geniusalex/p/4928713.html
[4] http://wap.sciencenet.cn/blogview.aspx?id=1100240
[5] http://www.cnblogs.com/xinz/archive/2011/05/16/2048044.html

博客阅读和思考

标签:custom   检验和   details   lex   物理   发展   discus   技能   迷茫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s07/p/8506852.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