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一.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产品篇

时间:2014-09-27 15:47:20      阅读:22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创业   产品   产品经理   初创企业   需求   

 健生干货分享:第1篇   

    
曾经作为app公司的第一个技术人员,经历了公司的创建,发展,融资,到最后资金链断裂散伙,后来又和前公司的小伙伴弄了个app工作室,app产品又失败了,中间跨越了2年多的时间。看着大概200万的创业资金烧完,得到的教训真的刻骨铭心。

     为啥要把产品放在最前面?

    200多万的创业资金烧完后,带给我最大的体会是移动互联网的做产品的方法是和传统的计算机行业有很大的区别。

    在传统的计算机行业,做一个产品先做需求分析,然后做设计,划分里程碑,最后测试,上市。

    但在移动互联网行业,这种做产品方法要不得。移动互联网变得太快了,有可能之前默默无闻,但忽然间一夜就火了;也有可能一夜火了,隔了一段时间却又哨声匿迹。如果按照传统软件开发的方法,早就被用户淘汰了。

    那时我们的产品研发周期太长了,从下面的大事记可看出:

      2012.06:正式招聘技术人员。同时通过和产品经理的沟通,我把功能需求文档确定下来。

       2012.10:第一版的网页上线。加入了市场,ios的同事。

       2012.11:后台开发了大概70%,同时把ios的开发任务外包

       2013.02:后台,网页都完成了,外包的ios也开发完成了。ios app测试时经常闪退, ios同事接手ios的代码后发现,编译代码的时候有几百个warning。勉强上了app store,没有任何的推广工作。

       2013.03:进行ios第二版的开发,同时也把iosapp重做,完全不用外包的代码。

       2013.04:再次融资成功。

       2013.05:第二版的ios开发完成后,却又宣布ios 进行大修改,开发第三版,不进行推广。

       2013.08:第三版研发完成。同时请来了一位牛人kenny当技术总监(kenny在微软,Autodesk担任过高管,自己有创业经历,同时也精通androidiphone的开发)汗,在之前1年多时间里是没有技术总监这个职位,只能几个技术人员互相商量。同时把整个业务流程做大修改,整个后台,前端,app都要推倒重来。

       2013.09:招来android的开发人员,iosandroid同时开发。

       2013.11ios正式上线,android也开发完成了,我以为要大力推广了,结果公司的股东分为两个阵营,吵翻了。不久就传来公司资金链断裂清盘的消息。

这个月,我们组建了一个工作室,开发另外一个app

       2013.12:一个月的时候,先把一个简单的原型做出来,正式推广。

       2014.01:在这个月,我们一边推广一边完善功能,经过小米商店的榜单推荐,注册用户超过了1万。

       2014.02:春节的过去,慢慢我对这个产品的核心卖点不认同,于是我离开了这个工作室。

       后来和前同事聊天,这个工作室也在20146月左右散伙。最终的注册用户人数6万。

 

    从以上的大事记可看出,在第一次做app的阶段,整个公司都在埋头研发产品,想做一个十全十美的产品才推出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没有接触过用户!

    产品也没有被目标用户使用过!

    也没收集过用户的反馈!

     2,3个月开发一个新版本,然后改版,这样折腾了几回,浪费了多少挽回失败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我们的还是传统的软件开发思想,做一个大而全的产品,测试好,推出市场。

    但经历了第一次做app,经过不断思考和总结,我知道这种想法是错的。

    在以前,由于交通,地域的原因,每个人知道的信息是有很大的差别,信息的传递缓慢,低效(看一下古装剧里面的大量出现的飞鸽传书,古代鸽子不止能吃,还能做快递鸽)但现在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也就秒级的事情。

    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用户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注意力被极度分散,可能今天用户被这个app吸引,明天就被另外一个app吸引了,用户是极度贪新厌旧的。

    所以,做移动互联网产品,最重要的方法:小步快走。先做一个功能,快递推出市场,接收用户反馈,根据反馈信息决定继续深入还是做另外的新功能。

    在传统的产品研发中,我们不知道用户是怎么想的,用户用了产品后有什么意见,大多数情况只能根据公司的领导来决定产品。

    但在移动互联网,随着社交媒体(qq,微信,微博)的流行,我们还能在整个过程中和用户交流。

    前期,我们能通过社交媒体接触用户,知道用户的痛点,还能通过社交媒体预热,还让用户提需求。通过用户得到的产品需求远远产品经理提出的靠谱多了。这一点,在做第一个app和第二个app时都没做到,产品的所解决用户的痛点都是产品经理由上而下贯彻下去的,没接触过目标用户。现在觉得,失败是必然的。

    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和用户保持联系,及时接收用户的反馈,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开发中来(例如,用户觉得有什么不满意,可以提出来,工程师根据重要性安排时间。在开发第二款app的时候,用户反馈说只能根据用户名搜索用户很不方便,当天接到这个需求后我们就加了一个类似于qq号的搜索,上线后q群里用户一片赞)

    在一个公司里,和用户保持最密切接触的角色是客服,但在传统的观念中,只有特定的客服才能接触用户,团队里的其他角色是不接触用户的。

    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最好要形成一个新的观念:全员客服。创业团队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接触用户,理解用户的需求,和用户打成一片。连用户都不了解,还能开发开发出什么好的产品?

    就第二次开发app的经历,和现在就职的云服务的公司,“全员客服”的理念是执行下去了。现在看很多移动互联网的采访中提到,CEO更是首席客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用户沟通。


曾健生简介:经历了移动互联网初创企业的组建,发展和倒闭,参与过app工作室,经历过两百万的创业资金一点点的耗光,这些经历带来了大量的经验教训和人生行业的思考。现在从事日PV过千万的云端产品的开发。QQ&个人微信号:384164942

一. 200多万元得到的创业教训--产品篇

标签:创业   产品   产品经理   初创企业   需求   

原文地址:http://blog.csdn.net/newjueqi/article/details/39611193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