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胡焕庸”线 -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

时间:2019-05-26 16:23:04      阅读:17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现在   乌鲁木齐   运用   平原   信息   国际   中国科学院   src   大片   

影响所有中国人的神秘的线——胡焕庸线

中国国土上,有一条看不见的线,你不一定知道它,它却可能影响过你的生活。

这条线北起黑龙江黑河,一路向着西南延伸,直至云南腾冲。

1935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通过数万个数据一点一点在地图上摸索出这条线。
那时他是从人口的角度看这条线的 — 线的西北方向,是“大漠长河孤烟”,占中华民国国土面积的64%,却仅有4%的人口;而线的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技术图片

那是一条清晰的、几乎骤然就从熙熙攘攘变得人烟稀少的分界线,就好像从南到北的中国人,在接近这条线时会意识到什么,于是不约而同停止了向外迁徙的步伐。这让胡焕庸忍不住在论文中感叹:“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不过,最令人唏嘘的,要算这条线的“岿然不动”。

这条线被发现后的几十年里,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过: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国人一次次地大规模从线的东面迁往西面,一次次喊着“人定胜天”走向广阔天地开创未来。然而,2014年4月11日,当即时通信软件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数突破2亿时,有人发现,用户们依然从东北到云南划出了一条清晰的边界——一边满是QQ在线的信号,另一边就是大片黑暗,一如1935年中央大学教授书桌上人口分布图的模样。

技术图片

这条“胡焕庸线”。在2009年地理学界评选出的“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中,它仅次于“珠峰测量”,名列次席。

【来源】

技术图片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摔打,胡焕庸线总不倒。

【经历】

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技术图片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比9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东侧人口占比94.2%。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东侧人口占比94.1%。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东侧人口占比93.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东侧人口占比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胡焕庸线的延伸】

技术图片

中国地势阶梯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技术图片
技术图片

 

了解了中国的地势及地理区域划分,再看胡焕庸线就简单了。它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技术图片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技术图片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

技术图片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技术图片

【历史】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尚未出现胡焕庸线。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我们的祖先也尝试过跨越这条线:明朝时,为了戍边,政府在甘肃大规模屯田,迁入大批内地人口,当地农业因此迅猛发展;清代陕甘总督就在甘肃署理军政事务,于是当地城镇集市规模不断扩大……但到了民国24年,当地理学家胡焕庸通过搜集到的人口数据在中国地图上钉上一个个代表一万人口的点时,这些都成了丝毫不起作用的前尘往事——人口都聚集到了线的另一边。

就是有这么神奇,如今,中国依旧有94%的人口居住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面,96%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在这一面。

地理学家们现在倾向于从气候的角度理解胡焕庸线的存在:在北方,中国年降雨量400毫米等值线与其在许多地方重合,也就是说,这条线的一边是半干旱区,另一边则是湿润区。而从甘肃天水至云南腾冲,这条线几乎一路就沿着青藏高原的南缘而下,一边是高原,一边是平原。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教授王铮曾经做过研究,通过古代降水的变化,确定胡焕庸线大约在公元1240年代左右形成。那几十年,恰逢气候突变,温度骤降,西北不复汉唐时的温暖湿润,转而朝着现代气候特点发展。各种旱涝灾害的发生,亦在这一气候突变之后,与胡焕庸线的走向越来越吻合。

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然而,至少可以肯定,因为这种变化,900年来,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的农业生产力差异明显,由此造成的人口分布突变,使地图上呈现出一条胡焕庸线。

可以想象,不管明清时政府对西北如何用心,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他们的努力终究不会起效。

而在如今这个科技时代,事情看起来有所不同。王铮教授就在一篇长博文中表达了他的看法:如果加快胡焕庸线以西的信息化建设,发展非耗水的现代服务业,也许可以聚集人口与产业,借此打破中国经济发展格局被胡焕庸线锁定的现象……

【胡焕庸】

技术图片

胡焕庸(1901年—1998年),中国地理学家,生于江苏宜兴县(今宜兴市)。1923年,胡焕庸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1926年赴巴黎大学进修。

1928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地理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今华东师范大学地球科学学部)教授,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等职。
1934年率青年教师考察苏北的水利和盐垦工作,并开始系统地研究人口地理学,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1935年)一文,编制了中国第一张等值线人口密度图,以瑷珲—腾冲线分全国为东南和西北两半壁,被称为“胡焕庸线”,对中国经济布局、民政建设、交通发展很有参考价值。

“胡焕庸”线 - 中国人口分布地理界线

标签:现在   乌鲁木齐   运用   平原   信息   国际   中国科学院   src   大片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nocalli/p/1092602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