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spark面试问题收集

时间:2019-06-27 00:54:00      阅读:9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推荐   disk   分析   manage   creat   测试数据   直接   保存   min   

spark面试问题

1、spark中的RDD是什么,有哪些特性

  • RDD(Resilient Distributed Dataset)叫做弹性分布式数据集,是Spark中最基本的数据抽象,它代表一个不可变、可分区、里面的元素可并行计算的集合。
    • Dataset:就是一个集合,用于存放数据的
    • Distributed:分布式,可以并行在集群计算
    • Resilient:表示弹性的
      • RDD的弹性体现在哪里?
        • 1、自动的进行内存和磁盘数据存储的切换;
        • 2、基于lineage的高效容错
        • 3、task如果失败会特定次数的重试 (默认4次)
        • 4、stage如果失败会自动进行特定次数的重试,而且只会只计算失败的分片
        • 5、checkpoint【每次对RDD操作都会产生新的RDD,如果链条比较长,计算比较笨重,就把数据放在硬盘中】和persist 【内存或磁盘中对数据进行复用】(检查点、持久化)
        • 6、任务调度弹性:DAG TASK 和资源管理无关
          • spark程序就是一个计算任务的逻辑,哪里可以给当前这个任务提供计算资源,就可以把任务提交到哪里去运行
            • standAlone
            • yarn
              • yarn-cluster
              • yarn-client
            • mesos
        • 7、数据分片的高度弹性repartition
  • RDD五大特性:
    • A list of partitions
      一个分区列表,RDD中的数据都存在一个分区列表里面
    • A function for computing each split
      作用在每一个分区中的函数
    • A list of dependencies on other RDDs
      一个RDD依赖于其他多个RDD,这个点很重要,RDD的容错机制就是依据这个特性而来的
    • Optionally, a Partitioner for key-value RDDs (e.g. to say that the RDD is hash-partitioned)
      可选的,针对于kv类型的RDD才具有这个特性,作用是决定了数据的来源以及数据处理后的去向
    • Optionally, a list of preferred locations to compute each split on (e.g. block locations for an HDFS file)
      可选项,数据本地性,数据位置最优

2、概述一下spark中的常用算子区别(map、mapPartitions、foreach、foreachPartition)

  • map:用于遍历RDD,将函数f应用于每一个元素,返回新的RDD(transformation算子)。
  • foreach:用于遍历RDD,将函数f应用于每一个元素,无返回值(action算子)。
  • mapPartitions:用于遍历操作RDD中的每一个分区,返回生成一个新的RDD(transformation算子)。
  • foreachPartition: 用于遍历操作RDD中的每一个分区。无返回值(action算子)。
  • 总结:一般使用mapPartitions或者foreachPartition算子比map和foreach更加高效,推荐使用。

3、简述reduceByKey和groupByKey区别

  • reduceByKey
    • 会使用用户自定义的函数在每个节点先进行预聚合,减少数据的拉取量,减少数据的网络传输
    • 类似于mapreduce中的combiner
  • groupByKey
    • 不会进行数据的聚合,全量拉取数据,性能较差

4、yarn-cluster和yarn-client的区别

  • yarn-cluster
    • driver运行在ApplicationMaster上,并且后期从yarn中申请资源,该进程会运行在yarn的container内,所有启动AM的client可以立即关闭而不用持续到Application的生命周期
  • yarn-client
    • 程序在哪里提交任务,就在当前机器产生driver,driver需要跟后面的task进行通信,这个时候的client不可以干掉,干掉client就相当于把整个Application的driver干掉了。

5、谈谈spark中的宽窄依赖

  • RDD和它依赖的父RDD(s)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即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y)和宽依赖(wide dependency)。
  • 宽依赖:指的是多个子RDD的Partition会依赖同一个父RDD的Partition
  • 窄依赖:指的是每一个父RDD的Partition最多被子RDD的一个Partition使用。

6、spark中如何划分stage

  • 1.Spark Application中可以因为不同的Action触发众多的job,一个Application中可以有很多的job,每个job是由一个或者多个Stage构成的,后面的Stage依赖于前面的Stage,也就是说只有前面依赖的Stage计算完毕后,后面的Stage才会运行。
  • 2.Stage划分的依据就是宽依赖,何时产生宽依赖,例如reduceByKey,groupByKey的算子,会导致宽依赖的产生。
  • 3.由Action(例如collect)导致了SparkContext.runJob的执行,最终导致了DAGScheduler中的submitJob的执行,其核心是通过发送一个case class JobSubmitted对象给eventProcessLoop。
    eventProcessLoop是DAGSchedulerEventProcessLoop的具体实例,而DAGSchedulerEventProcessLoop是eventLoop的子类,具体实现EventLoop的onReceive方法,onReceive方法转过来回调doOnReceive
  • 4.在doOnReceive中通过模式匹配的方法把执行路由到
  • 5.在handleJobSubmitted中首先创建finalStage,创建finalStage时候会建立父Stage的依赖链条
  • 总结:以来是从代码的逻辑层面上来展开说的,可以简单点说:写介绍什么是RDD中的宽窄依赖,然后在根据DAG有向无环图进行划分,从当前job的最后一个算子往前推,遇到宽依赖,那么当前在这个批次中的所有算子操作都划分成一个stage,然后继续按照这种方式在继续往前推,如在遇到宽依赖,又划分成一个stage,一直到最前面的一个算子。最后整个job会被划分成多个stage,而stage之间又存在依赖关系,后面的stage依赖于前面的stage。

7、spark-submit的时候如何引入外部jar包

  • 在通过spark-submit提交任务时,可以通过添加配置参数来指定
    • --driver-class-path 外部jar包
      • 它会把jar下发到driver端
    • --jars 外部jar包
      • 它会把jar包下发到每一个executor进程中

8、spark 如何防止内存溢出

  • driver端的内存溢出
    • 可以增大driver的内存参数:spark.driver.memory (default 1g)
    • 这个参数用来设置Driver的内存。在Spark程序中,SparkContext,DAGScheduler都是运行在Driver端的。对应rdd的Stage切分也是在Driver端运行,如果用户自己写的程序有过多的步骤,切分出过多的Stage,这部分信息消耗的是Driver的内存,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大Driver的内存。
  • map过程产生大量对象导致内存溢出
    • 这种溢出的原因是在单个map中产生了大量的对象导致的,例如:rdd.map(x=>for(i <- 1 to 10000) yield i.toString),这个操作在rdd中,每个对象都产生了10000个对象,这肯定很容易产生内存溢出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在不增加内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减少每个Task的大小,以便达到每个Task即使产生大量的对象Executor的内存也能够装得下。具体做法可以在会产生大量对象的map操作之前调用repartition方法,分区成更小的块传入map。例如:rdd.repartition(10000).map(x=>for(i <- 1 to 10000) yield i.toString)。
      面对这种问题注意,不能使用rdd.coalesce方法,这个方法只能减少分区,不能增加分区,不会有shuffle的过程。
  • 数据不平衡导致内存溢出
    • 数据不平衡除了有可能导致内存溢出外,也有可能导致性能的问题,解决方法和上面说的类似,就是调用repartition重新分区。这里就不再累赘了。
  • shuffle后内存溢出
    • shuffle内存溢出的情况可以说都是shuffle后,单个文件过大导致的。在Spark中,join,reduceByKey这一类型的过程,都会有shuffle的过程,在shuffle的使用,需要传入一个partitioner,大部分Spark中的shuffle操作,默认的partitioner都是HashPatitioner,默认值是父RDD中最大的分区数,这个参数通过spark.default.parallelism控制(在spark-sql中用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 , spark.default.parallelism参数只对HashPartitioner有效,所以如果是别的Partitioner或者自己实现的Partitioner就不能使用spark.default.parallelism这个参数来控制shuffle的并发量了。如果是别的partitioner导致的shuffle内存溢出,就需要从partitioner的代码增加partitions的数量。
  • standalone模式下资源分配不均匀导致内存溢出
    • 在standalone的模式下如果配置了--total-executor-cores 和 --executor-memory 这两个参数,但是没有配置--executor-cores这个参数的话,就有可能导致,每个Executor的memory是一样的,但是cores的数量不同,那么在cores数量多的Executor中,由于能够同时执行多个Task,就容易导致内存溢出的情况。这种情况的解决方法就是同时配置--executor-cores或者spark.executor.cores参数,确保Executor资源分配均匀。
  • 使用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代替rdd.cache()
    • rdd.cache()和rdd.persist(Storage.MEMORY_ONLY)是等价的,在内存不足的时候rdd.cache()的数据会丢失,再次使用的时候会重算,而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在内存不足的时候会存储在磁盘,避免重算,只是消耗点IO时间。

9、spark中cache和persist的区别

  • cache:缓存数据,默认是缓存在内存中,其本质还是调用persist
  • persist:缓存数据,有丰富的数据缓存策略。数据可以保存在内存也可以保存在磁盘中,使用的时候指定对应的缓存级别就可以了。
    • 什么时候设置缓存
      • 1、某个rdd后期被使用了多次
        • val rdd2=rdd1.map()
        • val rdd2=rdd1.map()

10、简要描述Spark分布式集群搭建的步骤

  • 地球人都知道
  • 这里可以概述下如何搭建高可用的spark集群(HA)
    • 主要是引入了zookeeper

11、spark中的数据倾斜的现象、原因、后果

  • (1)、数据倾斜的现象
    • 多数task执行速度较快,少数task执行时间非常长,或者等待很长时间后提示你内存不足,执行失败。
  • (2)、数据倾斜的原因
    • 数据问题
      • 1、key本身分布不均衡(包括大量的key为空)
      • 2、key的设置不合理
    • spark使用问题
      • 1、shuffle时的并发度不够
      • 2、计算方式有误
  • (3)、数据倾斜的后果
    • 1、spark中的stage的执行时间受限于最后那个执行完成的task,因此运行缓慢的任务会拖垮整个程序的运行速度(分布式程序运行的速度是由最慢的那个task决定的)。
    • 2、过多的数据在同一个task中运行,将会把executor撑爆。

12、如何解决spark中的数据倾斜问题

  • 发现数据倾斜的时候,不要急于提高executor的资源,修改参数或是修改程序,首先要检查数据本身,是否存在异常数据。
    • 1、数据问题造成的数据倾斜
      • 找出异常的key
        • 如果任务长时间卡在最后最后1个(几个)任务,首先要对key进行抽样分析,判断是哪些key造成的。
          选取key,对数据进行抽样,统计出现的次数,根据出现次数大小排序取出前几个。
        • 比如: df.select("key").sample(false,0.1).(k=>(k,1)).reduceBykey(+).map(k=>(k.2,k.1)).sortByKey(false).take(10)
        • 如果发现多数数据分布都较为平均,而个别数据比其他数据大上若干个数量级,则说明发生了数据倾斜。
      • 经过分析,倾斜的数据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 1、null(空值)或是一些无意义的信息()之类的,大多是这个原因引起。
        • 2、无效数据,大量重复的测试数据或是对结果影响不大的有效数据。
        • 3、有效数据,业务导致的正常数据分布。
      • 解决办法
        • 第1,2种情况,直接对数据进行过滤即可(因为该数据对当前业务不会产生影响)。
        • 第3种情况则需要进行一些特殊操作,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做法
          • (1) 隔离执行,将异常的key过滤出来单独处理,最后与正常数据的处理结果进行union操作。
          • (2) 对key先添加随机值,进行操作后,去掉随机值,再进行一次操作。
          • (3) 使用reduceByKey 代替 groupByKey(reduceByKey用于对每个key对应的多个value进行merge操作,最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本地先进行merge操作,并且merge操作可以通过函数自定义.)
          • (4) 使用map join。
      • 案例
        • 如果使用reduceByKey因为数据倾斜造成运行失败的问题。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 (1) 将原始的 key 转化为 key + 随机值(例如Random.nextInt)
          • (2) 对数据进行 reduceByKey(func)
          • (3) 将 key + 随机值 转成 key
          • (4) 再对数据进行 reduceByKey(func)
      • 案例操作流程分析:
        • 假设说有倾斜的Key,我们给所有的Key加上一个随机数,然后进行reduceByKey操作;此时同一个Key会有不同的随机数前缀,在进行reduceByKey操作的时候原来的一个非常大的倾斜的Key就分而治之变成若干个更小的Key,不过此时结果和原来不一样,怎么破?进行map操作,目的是把随机数前缀去掉,然后再次进行reduceByKey操作。(当然,如果你很无聊,可以再次做随机数前缀),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原本倾斜的Key通过分而治之方案分散开来,最后又进行了全局聚合
        • 注意1: 如果此时依旧存在问题,建议筛选出倾斜的数据单独处理。最后将这份数据与正常的数据进行union即可。
        • 注意2: 单独处理异常数据时,可以配合使用Map Join解决。
    • 2、spark使用不当造成的数据倾斜
      • 提高shuffle并行度
        • dataFrame和sparkSql可以设置spark.sql.shuffle.partitions参数控制shuffle的并发度,默认为200。
        • rdd操作可以设置spark.default.parallelism控制并发度,默认参数由不同的Cluster Manager控制。
        • 局限性: 只是让每个task执行更少的不同的key。无法解决个别key特别大的情况造成的倾斜,如果某些key的大小非常大,即使一个task单独执行它,也会受到数据倾斜的困扰。
        • 使用map join 代替reduce join
        • 在小表不是特别大(取决于你的executor大小)的情况下使用,可以使程序避免shuffle的过程,自然也就没有数据倾斜的困扰了.(详细见http://blog.csdn.net/lsshlsw/article/details/50834858、http://blog.csdn.net/lsshlsw/article/details/48694893
        • 局限性: 因为是先将小数据发送到每个executor上,所以数据量不能太大。

13、flume整合sparkStreaming问题

  • (1)、如何实现sparkStreaming读取flume中的数据
    • 可以这样说:
      • 前期经过技术调研,查看官网相关资料,发现sparkStreaming整合flume有2种模式,一种是拉模式,一种是推模式,然后在简单的聊聊这2种模式的特点,以及如何部署实现,需要做哪些事情,最后对比两种模式的特点,选择那种模式更好。
        • 推模式:Flume将数据Push推给Spark Streaming
        • 拉模式:Spark Streaming从flume 中Poll拉取数据
  • (2)、在实际开发的时候是如何保证数据不丢失的
    • 可以这样说:
      • flume那边采用的channel是将数据落地到磁盘中,保证数据源端安全性(可以在补充一下,flume在这里的channel可以设置为memory内存中,提高数据接收处理的效率,但是由于数据在内存中,安全机制保证不了,故选择channel为磁盘存储。整个流程运行有一点的延迟性)
      • sparkStreaming通过拉模式整合的时候,使用了FlumeUtils这样一个类,该类是需要依赖一个额外的jar包(spark-streaming-flume_2.10)
      • 要想保证数据不丢失,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在构建StreamingConext的时候,利用StreamingContext.getOrCreate(checkpoint, creatingFunc: () => StreamingContext)来创建一个StreamingContext,使用StreamingContext.getOrCreate来创建StreamingContext对象,传入的第一个参数是checkpoint的存放目录,第二参数是生成StreamingContext对象的用户自定义函数。如果checkpoint的存放目录存在,则从这个目录中生成StreamingContext对象;如果不存在,才会调用第二个函数来生成新的StreamingContext对象。在creatingFunc函数中,除了生成一个新的StreamingContext操作,还需要完成各种操作,然后调用ssc.checkpoint(checkpointDirectory)来初始化checkpoint功能,最后再返回StreamingContext对象。
        这样,在StreamingContext.getOrCreate之后,就可以直接调用start()函数来启动(或者是从中断点继续运行)流式应用了。如果有其他在启动或继续运行都要做的工作,可以在start()调用前执行。
      • 流式计算中使用checkpoint的作用:
        • 保存元数据,包括流式应用的配置、流式没崩溃之前定义的各种操作、未完成所有操作的batch。元数据被存储到容忍失败的存储系统上,如HDFS。这种ckeckpoint主要针对driver失败后的修复。
        • 保存流式数据,也是存储到容忍失败的存储系统上,如HDFS。这种ckeckpoint主要针对window operation、有状态的操作。无论是driver失败了,还是worker失败了,这种checkpoint都够快速恢复,而不需要将很长的历史数据都重新计算一遍(以便得到当前的状态)。
      • 设置流式数据checkpoint的周期
        • 对于一个需要做checkpoint的DStream结构,可以通过调用DStream.checkpoint(checkpointInterval)来设置ckeckpoint的周期,经验上一般将这个checkpoint周期设置成batch周期的5至10倍。
      • 使用write ahead logs功能
        • 这是一个可选功能,建议加上。这个功能将使得输入数据写入之前配置的checkpoint目录。这样有状态的数据可以从上一个checkpoint开始计算。开启的方法是把spark.streaming.receiver.writeAheadLogs.enable这个property设置为true。另外,由于输入RDD的默认StorageLevel是MEMORY_AND_DISK_2,即数据会在两台worker上做replication。实际上,Spark Streaming模式下,任何从网络输入数据的Receiver(如kafka、flume、socket)都会在两台机器上做数据备份。如果开启了write ahead logs的功能,建议把StorageLevel改成MEMORY_AND_DISK_SER。修改的方法是,在创建RDD时由参数传入。
      • 使用以上的checkpoint机制,确实可以保证数据0丢失。但是一个前提条件是,数据发送端必须要有缓存功能,这样才能保证在spark应用重启期间,数据发送端不会因为spark streaming服务不可用而把数据丢弃。而flume具备这种特性,同样kafka也具备。
  • (3)Spark Streaming的数据可靠性
    • 有了checkpoint机制、write ahead log机制、Receiver缓存机器、可靠的Receiver(即数据接收并备份成功后会发送ack),可以保证无论是worker失效还是driver失效,都是数据0丢失。原因是:如果没有Receiver服务的worker失效了,RDD数据可以依赖血统来重新计算;如果Receiver所在worker失败了,由于Reciever是可靠的,并有write ahead log机制,则收到的数据可以保证不丢;如果driver失败了,可以从checkpoint中恢复数据重新构建。

14、kafka整合sparkStreaming问题

  • (1)、如何实现sparkStreaming读取kafka中的数据
    • 可以这样说:在kafka0.10版本之前有二种方式与sparkStreaming整合,一种是基于receiver,一种是direct,然后分别阐述这2种方式分别是什么
      • receiver:是采用了kafka高级api,利用receiver接收器来接受kafka topic中的数据,从kafka接收来的数据会存储在spark的executor中,之后spark streaming提交的job会处理这些数据,kafka中topic的偏移量是保存在zk中的。
        • 基本使用: val kafkaStream = KafkaUtils.createStream(streamingContext,
          [ZK quorum], [consumer group id], [per-topic number of Kafka partitions to consume])
        • 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 在Receiver的方式中,Spark中的partition和kafka中的partition并不是相关的,所以如果我们加大每个topic的partition数量,仅仅是增加线程来处理由单一Receiver消费的主题。但是这并没有增加Spark在处理数据上的并行度.
          • 对于不同的Group和topic我们可以使用多个Receiver创建不同的Dstream来并行接收数据,之后可以利用union来统一成一个Dstream。
          • 在默认配置下,这种方式可能会因为底层的失败而丢失数据. 因为receiver一直在接收数据,在其已经通知zookeeper数据接收完成但是还没有处理的时候,executor突然挂掉(或是driver挂掉通知executor关闭),缓存在其中的数据就会丢失. 如果希望做到高可靠, 让数据零丢失,如果我们启用了Write Ahead Logs(spark.streaming.receiver.writeAheadLog.enable=true)该机制会同步地将接收到的Kafka数据写入分布式文件系统(比如HDFS)上的预写日志中. 所以, 即使底层节点出现了失败, 也可以使用预写日志中的数据进行恢复. 复制到文件系统如HDFS,那么storage level需要设置成 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也就是KafkaUtils.createStream(..., StorageLevel.MEMORY_AND_DISK_SER)
      • direct:在spark1.3之后,引入了Direct方式。不同于Receiver的方式,Direct方式没有receiver这一层,其会周期性的获取Kafka中每个topic的每个partition中的最新offsets,之后根据设定的maxRatePerPartition来处理每个batch。(设置spark.streaming.kafka.maxRatePerPartition=10000。限制每秒钟从topic的每个partition最多消费的消息条数)。
  • (2) 对比这2中方式的优缺点:
    • 采用receiver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证数据不丢失,但是无法保证数据只被处理一次,WAL实现的是At-least-once语义(至少被处理一次),如果在写入到外部存储的数据还没有将offset更新到zookeeper就挂掉,这些数据将会被反复消费. 同时,降低了程序的吞吐量。
    • 采用direct方式:相比Receiver模式而言能够确保机制更加健壮. 区别于使用Receiver来被动接收数据, Direct模式会周期性地主动查询Kafka, 来获得每个topic+partition的最新的offset, 从而定义每个batch的offset的范围. 当处理数据的job启动时, 就会使用Kafka的简单consumer api来获取Kafka指定offset范围的数据。
      • 优点:
        • 1、简化并行读取
          • 如果要读取多个partition, 不需要创建多个输入DStream然后对它们进行union操作. Spark会创建跟Kafka partition一样多的RDD partition, 并且会并行从Kafka中读取数据. 所以在Kafka partition和RDD partition之间, 有一个一对一的映射关系.
        • 2、高性能
          • 如果要保证零数据丢失, 在基于receiver的方式中, 需要开启WAL机制. 这种方式其实效率低下, 因为数据实际上被复制了两份, Kafka自己本身就有高可靠的机制, 会对数据复制一份, 而这里又会复制一份到WAL中. 而基于direct的方式, 不依赖Receiver, 不需要开启WAL机制, 只要Kafka中作了数据的复制, 那么就可以通过Kafka的副本进行恢复.
        • 3、一次且仅一次的事务机制
          • 基于receiver的方式, 是使用Kafka的高阶API来在ZooKeeper中保存消费过的offset的. 这是消费Kafka数据的传统方式. 这种方式配合着WAL机制可以保证数据零丢失的高可靠性, 但是却无法保证数据被处理一次且仅一次, 可能会处理两次. 因为Spark和ZooKeeper之间可能是不同步的. 基于direct的方式, 使用kafka的简单api, Spark Streaming自己就负责追踪消费的offset, 并保存在checkpoint中. Spark自己一定是同步的, 因此可以保证数据是消费一次且仅消费一次。不过需要自己完成将offset写入zk的过程,在官方文档中都有相应介绍.
            *简单代码实例:
            • messages.foreachRDD(rdd=>{
              val message = rdd.map(.2)//对数据进行一些操作
              message.map(method)//更新zk上的offset (自己实现)
              updateZKOffsets(rdd)
              })
            • sparkStreaming程序自己消费完成后,自己主动去更新zk上面的偏移量。也可以将zk中的偏移量保存在mysql或者redis数据库中,下次重启的时候,直接读取mysql或者redis中的偏移量,获取到上次消费的偏移量,接着读取数据。

spark面试问题收集

标签:推荐   disk   分析   manage   creat   测试数据   直接   保存   min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lexzhang92/p/11094586.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