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如何选择人生伴侣

时间:2020-01-05 11:54:55      阅读:25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集中   进程   构建   缺点   分解   个人主义   心理学   高质量   直接   

转自:https://wqw547243068.github.io/2019/06/28/how-to-choose-life-partner/

如何选择人生伴侣


参考文章:

技术图片

如何选择你的人生伴侣

引言

  • 阅读之前请先看一张图和一个视频
    • 人的认知局限性,邓宁克鲁格效应技术图片
    • 承认吧,人生来就是孤独的

第一部分 如何选择人生伴侣

情人节的含义

情人节一向都有双重含义。

对于那些有男女朋友的人,情人节代表“庆祝感情顺利节”

但是对于那些没有男朋友女朋友的人,这个日子代表着“看看你这个没人爱的可怜孩子节”。

情人节是唯一一个可以犯众怒的节日。

一直到20世纪中期,圣诞节一直都是犹太孩子的噩梦,然后,犹太教的光明节变成了犹太圣诞节,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些比如哥伦布节和感恩节这种国家性的节日,每年都会惹到一群人,因为这些节日庆祝的都是多年之前的大屠杀。

但是只有情人节,只有这个节日能够让如此多的一群人陷入抑郁之中。

当然了,我们周围的单身男女不乏那种对情人节不屑一顾,热爱单身的。但是对于大多数单身男女,这个节日感觉起来就像是这样子:

技术图片

乍一看,科学似乎也验证了这个现象。一个最近的研究表明,结了婚的人平均开心水平高于离婚的人。

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如果你把结了婚的人按照他们的婚姻幸福指数分成两组:

  • 一组是“自我感觉婚姻悲惨的”
  • 另一组是“自我婚姻幸福的”。

我们可以发现:

  • “自我感觉婚姻悲惨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甚至低于那些单身的人;
  • 而那些“自我感觉婚姻幸福的”人,他们的幸福指数甚至高于我们的想象。 所以换句话说,情人节有两种情侣,大概是这样子:

技术图片

所以说么,那些对自己状态不满意的单身男女,都应该把自己摆在一个中等开心,还是有点希望的地方。因为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个人步入快乐的恋爱世界。

他们的任务表应该是这样子的:

  1. 找到一个美女(帅哥)然后开始恋爱。 但是对于那些婚姻不幸福的人,他们的任务表却要复杂一些:
  2. 经历一场痛苦的分手;
  3. 恢复疗伤;
  4. 找到一个美女(帅哥)然后开始恋爱。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单身其实没那么差嘛。

那些研究婚姻幸福对人整体幸福感的结果很显然,毕竟我们讨论的可是你的人生伴侣啊。

如果你非要想象一下人生伴侣对自己的重要性的话,那么这就像是试图想象宇宙多么庞大,想象死亡多么可怕——这些事件对我们来说都太巨大了,以至于我们不能把这个体验内化为感受。于是,我们就不那么努力地想象这些事情,然后自己自欺欺人地认为人生伴侣对我们的意义没有那么大。

但是相比死亡和宇宙的大小,找到人生伴侣这件事完全是由你掌控的。所以,一定要让自己意识到这个决定对你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然后考虑到每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做好这个决定。

什么是人生伴侣

所以人生伴侣到底是多大一回事呢?

好,假设你能够活到90岁,那么减去你现在的年龄,就是你还剩下的能活的岁月。这些时间大多数都是和你的人生伴侣度过的。

笔者很肯定80岁以上的人不读WaitButWhy(我奶奶也不读)。所以不管你是谁,这都是一段很长很长的时间,几乎就是你生命的一大半。

(当然人们会离婚了,但是你估计不会这么想。一份研究表明,86%的年轻人都相信自己未来的婚姻会天长地久。我觉得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会不同意。所以我们就假设你未来的人生都是和你的人生伴侣度过的。)

而且,当你在选择伴侣的时候,你也选择了你未来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他(她)会深刻影响你孩子的发展。你也选择了一个一起吃饭的“饭友”,你们未来要共进大约20,000顿饭。他(她)更是你的旅伴,你们将会一起去100多次度假。他(她)会是你的闲时玩伴,职业咨询师,退休牌友,而且,你还要听到他(她)嘟囔你18,000次。

真是累成狗。

所以从这个来说,婚姻其实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为什么那么多优秀,聪明,理智的人,都栽在了婚姻上,和一个不让他们开心的人度过余生呢?

其实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因素在冥冥中和我们对着干:

人们都不怎么了解自己对爱情应该期待什么

研究证明,单身的人对于自己对未来伴侣有何要求这件事,都不怎么了解。另一份研究证明,如果我们按照单身的人的要求为他们找到伴侣并介绍他们见面,这些人很多都会马上对自己的选择反悔。

其实这个并不令人吃惊,毕竟,大多数事情都是熟能生巧的。很多人就没有过几次恋爱经历,我们怎么能期望他们对此在行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完全不够。而因为一个人对伴侣的要求在他单身的时候是不明确的,这一点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社会价值观给了我们错误的期待

社会让我们不接受恋爱教育,完全跟着感觉走

如果你想经营自己的生意,那么传统理念都是你应该上商学院,然后创造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商业计划,并且经常对自己的商业计划进行改进和维护。这是符合逻辑的做法,因为如果你想做好一件事并且最小化损失,这就是你应该经过的准备过程。

但是如果一个人到大学去学习恋爱课程,如果他做出了详尽的寻找人生伴侣的计划,并且把自己的计划和进程严格地记录在电子表格里面,社会观念就会觉得你是 A)一个过分理智的机器人;B)太在意自己的爱情:C)简直是个怪人

不,当谈到约会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社会都觉得不应该过分思考,并且倾向于诸如“命运”,“相信自己的感觉”,“某事在人成事在天”这种态度。如果一个商人按照社会对我们的爱情期望去经商,他估计会赔的倾家荡产,就算他成功了,也完全是因为运气。这就是社会对我们爱情的指导。

社会让我们觉得“聪明地拓展自己的异性缘”是令人耻辱的

最近一项研究调查了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如何选择异性,基于自己的偏好还是周围的机会。结果靠机会选择异性的占了一大半。

我们的异性伴侣是什么样子的,“高矮胖瘦”“受教育程度”“呆萌还是吃货”,98%的情况都是由我们周围的可选对象决定的,而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刚性需求。

换句话说,大家都是“有什么样子的就约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喜欢什么样子的约什么样子”。所以机遇这个结论,为了找到更好的人生伴侣,人们应该多去网上或者相亲事务所约会,或者其他什么别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可选对象。

但是我们的社会觉得实在是不体面,而且人们都不愿意告诉大家自己在网上约会找男女朋友。体面的遇到另一半的方式是“在无意中碰到”,或者“被周围人介绍”。幸运的是,这种成见在随着时间消失,但是这种成见的存在就已经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社会对于爱情是多么的不理智。

社会催着我们恋爱结婚

在我们的世界里,一般规则是不要“太晚”结婚,“太晚”的界定从25到35不等。正确的规则应该是“你干什么都好,千万不要和错误的人结婚”。可惜的是,我们的社会宁愿要一个“37岁婚姻不幸福的两个孩子的妈妈”,也不愿意要一个“37岁单身女性”。这简直就是胡搞,很明显后者比前者更加接近幸福的婚姻,前者需要经历痛苦的离婚才能办到。

我们的生理特性给我们帮倒忙

人类的身体已经进化了好久,完全不理解和一个心有灵犀的人共度50年婚姻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遇到一个异性,对他(她)刚刚有一丝好感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就会觉得“好棒!来一发吧少年!”,然后用各种荷尔蒙轰炸我们的大脑,催促我们坠入爱河,然后承诺对方百年好合。只有我们对某个人不怎么感兴趣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才能摆脱这样子的死循环。但是对于大多数情况,我们的态度都是模棱两可可上可不上,我们一般都会搞砸这个选择题,然后一不小心就订婚了。

生物钟是个贱人

如果一个女人想和自己的丈夫要一个孩子(不是领养),那么她就要考虑到自己身体的限制,在大约40岁之前怀孕。就这一点坑爹的事实就让女人寻找合适伴侣变得更难。要是我是女人的话,我宁愿和对的人领养一个孩子,也不愿意和错的人生一个。

所以说,如果有这么一群没有感情经历的人,周围的社会期望又是让他们随遇而安,无知是福,但是应该尽早结婚,然后再加上他们的荷尔蒙,你说会得到什么样子的结果?

你得到的是大家错误地做出重大决定,极其错误地做出他们人生最重要的决定。让我们细数一下被这种模式坑了并且陷入痛苦恋爱关系的几类人:

浪漫过头小张:

技术图片

“浪漫过头的小张”的失败之处在于,他觉得只要你足够爱一个人就可以结婚了。 诚然,浪漫是一段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也是最核心的成分。但是,如果一段关系缺了其他重要的东西,这段关系是走不远的。

那些浪漫过头的人,虽然有时候经常和自己的女朋友大吵特吵,但是还是忽略了内心对这种争执的抗议,然后自己告诉自己“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我们的相遇也一定是冥冥之中注定的”,或者“我全身心地爱着他,这就足够了,我别的什么都不需要”。一旦浪漫过头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灵魂伴侣”,他们就开始忽略周围的一切,然后一直忠贞得守护自己未来50年的不幸婚姻。

被恐惧驾驭的小王

技术图片

当你需要选择自己的人生伴侣时,让恐惧给你做决定是最不靠谱的。不幸的是,如果你过了一定年龄(有时候早到20多岁)还没有结婚,那么社会价值观就会开始在很多原先理智的人心中注入恐惧。这种社会(我们的父母,朋友)赋予我们的恐惧感,比如害怕自己成为朋友中最后一个单身的,比如害怕自己生孩子太晚,或者经常是害怕自己被别人品头论足,这些恐惧都在催促我们找一个“差不多就可以了”的人生伴侣。讽刺的是,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是在不幸福中度过自己的后半生。那些被恐惧驾驭的人,为了躲避单身的恐惧,都被迫冒着这样子的风险。

人云亦云的小赵

技术图片

“人云亦云的小赵”在做自己婚姻决策的时候,大都依靠着周围人的看法。选择自己人生伴侣,如此复杂的事情完全是自己一个人的,如人饮水,冷乱自知。除了虐待,两口子的事情别人真的没什么资格插足。

一种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例子,就是某个人迫于外界的压力和议论,和原本正确的人分手(宗教分歧经常就是一个原因)。他们为了家人或者朋友的意见,牺牲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爱的人分手。

相反的情况也可能发生。有时候一个人仅仅因为“大家觉得他们挺相配”这种理由就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实际上他们自己的问题多的是了。就算关上家门自己经常会非常沮丧,小赵还是让周围人的意见淹没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肤浅的小刘

技术图片

相比于自己人生伴侣感觉如何,“肤浅的小刘”更关心他的那些表面条件。她的爱人必须要有几个必须具备的特点,比如身高一定要多少,工作一定要体面,年收入一定要多少,要多么有成就,或者一些比如“必须是外国人”或者“必须会乐器”这种独特要求。

当然了,每个人对自己的伴侣都有大致的要求。但是那些虚荣心极强的人,就本末倒置把这些要求作为选择男女朋友的唯一标准,而对于那些“性格”“人品”这样子不能量化的标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你想要个词来形容这类找男女朋友像是填问卷一样的人,你可以叫他们“答题卡女”,或者“答题卡男”。我已经用这词很久了。

自私的小钱

技术图片

小钱的自私有三种表现方式:

  • 1)“不听我的话就滚”类型

这类人完全不能做出牺牲或者妥协。她就是觉得自己的需求意见想法凌驾于自己的伴侣之上,所以所有大事都要她说了算。短关系发展到最后,一般都是她继续自己单身的给自己拿主意的生活,然后旁边的男友若有若无地旁观。

这类人最好的下场就是和一个超级随和的人在一起。最差的下场,就是和一个没什么自尊心的耙耳朵在一起。她扼杀了夫妻作为一家人共同进步的机会,限制了家庭发展的潜力。

  • 2)“我是主角”类型

这种人悲剧性的缺点就在于自恋的要死。他希望自己的爱人变身心理医生和他最虔诚的追随者,但是却不知道投桃报李赞美对方。每天晚上他和伴侣讨论今天发生的事情,但是大概90%都是关于他自己的,毕竟他是这段关系的主角啊!他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从自己沉醉的世界中醒过来,最后只能和一个小跟班一样的人结婚,后50年都无聊的要死。

  • 3)“为了需求结婚”类型

每个人都有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可怕的是“满足这个需求”成为寻找伴侣的主要原因,比如“她做饭给我吃”,“他要做个好父亲”,“他很有钱”,“她床上功夫很好”,“他帮我整理东西”之类。当然了上述这些都是非常大的优点,但是也就是这样了,它们只是优点而已。于是,在结婚了一两年之后,为了需求结婚的人已经习惯于被满足,原来的刺激感就烟消云散,婚姻生活开始变得平淡无奇。

以上这些人婚姻失败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寻找人生伴侣的时候,考虑的都是在日后婚姻中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他们考虑的事情可能最初会给他们刺激,但是并不是能够长久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因素。

那么,具体怎么样才能找到一个让你快乐的人生伴侣呢?请看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人生是一堆无聊的周三

这是第二部分,要看第一部分请点这里。

人生是一堆无聊的周三

首先,想要在一件事上成功的诀窍就在于,把这件事情分解成细小的部分,每次集中注意力完成其中一点点。

上次我们在讨论拖延症的时候,我们讨论了伟大的成就其实就是每天积少成多的结果。在像素理论的时候,我们仔细观察了人的生命,发现其实人生是由一大堆无聊平淡的周三组成的,这些无聊的每一天才是我们幸福的基石。

我觉得对于婚姻来说也是这个道理。

技术图片

在一个外人看来,美好的婚姻就是个让人心醉的爱情故事,就像是在电影或者小说里面的那样。嗯,这是一种美好而诗意地看待婚姻的方式。

但是人的幸福感并不是简简单单心醉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生活不能被浓缩,我们被困在’当下”动弹不得。而真正的幸福,存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当下“。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幸福的婚姻,我们就要把视野放小。我们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婚姻,告诉自己其实婚姻并不是由什么诗意的东西,只不过是两万个平淡周三的总和罢了。

婚姻不是在泰国度蜜月,婚姻是你们一起进行的56次旅行。婚姻不是乔迁新居,婚姻是在一所房子里吃4,386顿饭。当然婚姻更不可能是情人节。

婚姻就是那些普通到你记都记不住的周三,一起度过的周三。

如何过好平淡的周三

所以跳过那些特别浪漫的部分了,相信你自己能够脑补来的。

用这个帖子来告诉大家,如何才能把平淡的周三过到最好。

想要忍受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20,000天,并且享受这个过程,我们需要几个必须的条件:

  • 1)友谊,伟大的友谊

我很喜欢和大多数我的朋友混在一起,因为朋友就是用来一起混的。但是对于有些朋友,和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既有趣而且高质量,有趣到他们通过了我的“交通测试”。

交通测试的意思就是,我在和某个朋友聚会结束之后开车送他回家,但是为了和他多聊一会,我故意选择交通拥堵的道路。对,我就是这么享受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能通过交通测试说明很多问题,这说明我已经在交流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感到精神焕发,而且一点都不感觉无聊。

对我来说,寻找人生伴侣最重要的就是她要通过这个交通测试。因为如果你人生中有一个人能够通过交通测试,那么和一个没有通过的人度过余生将会是一件多么令人沮丧的事情!

一个通过了交通测试的友谊包括:

  • 一拍即合的幽默感。没人想假笑50年。
  • 有趣。就是从无趣的情景中找到乐趣,比如航班延误,长时间驾车,需要跑腿这些。意料之中的是,研究证明一对情侣一起能够发现的乐趣多少,直接预测了他们的未来感情发展状况。
  • 尊重对方的思维方式。好的人生伴侣应该是充当着职业和生活咨询师的双重身份。如果你不尊重对方的思维方式,那么你怎么可能坐下来听对方聊今天工作如何,有什么新鲜点子?如果你不尊重对方的大脑,那么你对这些根本就不屑一顾。
  • 有足够多共同的爱好,活动和人际交往习惯。否则你和你的伴侣最后找不到周末可以一起进行的活动或者社交,只能沦为路人。

通过了交通测试的友谊,会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好,未来发展的空间也是无穷的。

  • 2)给人“家的感觉” 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必须在一张椅子上坐12个小时不准离开,除了觉得他是神经病之外,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找一把最舒服的椅子”,因为你知道,就算刚开始最轻微的不舒服,随着时间的演变都会变成痛苦甚至折磨。如果你想要持续很久做一件事情,那么这件事最好让你“非常非常”舒服。

所以对于婚姻来说,那些重复性的不爽,会让你的婚姻慢慢变成不幸,因为就像是你椅子一样,这种不爽会随着时间持续增长。“家的感觉”就是让人感觉安全,舒适,可以完全做自己。想要和自己的伴侣有“在家的感觉”,有以下几点需要做到:

  • 信任和安全感。秘密是婚姻的毒药,因为秘密给两个人之间建造了一堵无形的墙,让两个人都貌合神离。而且,谁愿意把自己生命的后50年用来和另外一个人勾心斗角上?另外,秘密经常会引发对方产生疑心,一旦有了疑心,那么家的感觉就荡然无存。所以,在一段幸福的婚姻中出轨,是最目光短浅的自寻死路的行为。
  • 合拍。两个人的交流应该是自然无障碍的,两个人的能量级别也应该大致相同,总体来说,你们生活的波长应该差不多,这样合拍的生活才能持久。当我和一个跟我不合拍的人交流的时候,我要不了五分钟就会觉得心力交瘁。
  • 接受人无完人。你是人,你就有缺点,我的意思是很多缺点,你现任或者未来的伴侣也好不到哪里去。既然都知道了,那么就绝对不能和一个挑三拣四的人在一起。当然了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通过改善自己的缺点变得更好,但是对待伴侣缺点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接受了你,也接受了你身上所有的一切。”
  • 总体乐观向上的态度。记住,现在一家人的生活态度就是你的生活态度了。所以,那种不可持续的负面情绪就不要放在家里了。恋爱研究专家发现,如果一对伴侣每次吵架都没有对应的至少五次健康谈话,那么他们最后一定会分手。
  • 3)对婚姻幸福的决心

保持一段关系很有难度。如果不对一段关系付出工作一般的努力,就是想要不劳而获。现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身自由,能够随意构建自己未来的道路,让自己被拴在一段关系中保持付出确实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发生的。

幸福婚姻的技巧

那么,婚姻幸福需要学习那些技能呢?

  • 沟通。哦,沟通在婚姻中的重要性就像是氧气在生存中的重要性一样不言而喻。但是,沟通确实很多情侣关系中的短板。事实上,在一个有关离婚的研究中,沟通方式被证明是影响关系走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交流是一件很难长久做好的事情,成功的情侣需要为两个人的交流方式提前制定计划或者寻求婚姻咨询师的帮助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 保持平等。婚姻关系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就会变成不平等的权力体制。有时候一个人的情绪就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情绪走向,一个人的需要经常高于另外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用自己受不了的交流方式对待自己的伴侣,这时候问题就诞生了。
  • 学会吵架。吵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的人善于吵架,有的人却不行。当一对情侣善于吵架的时候,他们能够分解压力,用幽默的方式讨论问题,真诚地倾听对方的意见,并且避免两个人的争论变成凶狠的人身攻击。当然他们也比那些不善于吵架的人更少吵架。根据John Gottman的研究,69%的夫妇反复吵架的原因都是因为他们核心价值观不同,没有可以调解的方法。善于争吵的夫妻就能够克制住自己攻击对方价值观的冲动,避免这种斗殴。

在寻找未来伴侣或者评估现任伴侣的时候,需要知道每一段感情都是有缺点的,很难找到一个在以上每一个条件都能拿到A的人,但是应该希望自己能够在每一项上都尽力做好,因为他们对未来的幸福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而且,面对这么吓人的清单,也许不应该强求你的伴侣每一项都满足,因为我们在乎的是终身的幸福,所以大多数的条件在你们未来 4,386 次共进晚餐中都会显得无关紧要。

最后,无论情人节做了多么浪漫的事情,都祝今年情人节快乐,请不要忘记,那些平淡的日子其实比情人节更加重要。

第三部分 我们终将和错误的人结婚

技术图片

原文来自纽约时报

这是我们最怕发生的事情之一。我们会竭尽全力避免。

然而这样的事还总是发生:我们和错误的人结婚了。

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当我们试图接近另一个人时,会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问题出现。我们看上去挺正常,只是因为别人不怎么了解我们。如果生活在一个更明智、更具有自我意识的社会里,任何交往初期的约会中都应该问一个标准化问题:“你哪里不正常?”

或许,我们有被别人反驳时会发怒的潜在倾向,或许只有在二人交往顺利时才能放松;又或我们难以接受性生活之后的亲密接触,或是在受辱时会选择沉默。没有人是完美的。问题在于,我们在婚前很少去深入探究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在关系还不稳定时,每当我们的缺陷有暴露的风险时,我们就会把错推到对方身上然后分手了事。而我们的朋友,并不会在意到愿意下功夫去点醒我们。因此,独自生活的好处之一就是,我们真的以为我们是很好相处的人。

我们的伴侣也不见得比你更有自知之明。我们自然会试图去理解他们。我们去他们的家中拜访,看他们的照片,去见他们大学时的朋友。这些都让我们感觉我们是做了功课去了解他们的。但事实上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对方,最后婚姻成为两个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对方的人,所开始的一场充满希望的、慷慨的和具有无限可能性的赌博。他们把自己和一个无从想象的未来捆绑在一起,并且还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去探究那个未来。

从以往的大多数经验来看,人们是出于一些“理性”的原因结婚的:因为她家离你家近,她家的生意很兴旺,她父亲在当地做官,家里已经买了房子,或者两家的父母有同样的宗教信仰。而在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婚姻中,充斥的是孤独、不忠、虐待、冷酷以及对孩子的伤害。如今我们看到,这种看似理性的婚姻一点都不合理;它往往只是权宜之计、目光短浅、唯利是图、为了榨取好处而已。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情感婚姻取代了“理性”婚姻后,基本上不需要考虑到婚姻关系本身。

在情感婚姻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被对方以一种势不可挡的直觉吸引到一起,并且他们从心底知道这是正确的决定。的确,一场婚姻看上去越是草率(也许两人才认识六个月,其中一个人没有工作,或许两个人都还没有成熟),越是能感到牢靠的安全感。理性这种痛苦的催化剂,这种对精打细算的需求,犯下了种种错误,而鲁莽被用来平衡这些错误。对直觉的推崇,是千百年来不合理的理性造成的创伤性反应。

尽管我们相信自己是在婚姻中追求幸福,然而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真正追寻的是亲密——这一点是我们追寻幸福的一道障碍。我们希望在成人关系中重现小时候很喜欢的那种感觉。我们大多数人早期的爱情,往往会和另一些更具破坏性的动力混为一谈:想要去帮助一个失控的成年人的感觉、被剥夺父母的温暖或害怕自己愤怒的感觉、因缺乏安全感而不愿表达自己意愿的感觉。那么,当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拒绝一个婚姻对象的理由不是他们错了,而是他们太正确——太均衡、成熟、善解人意和可靠——这是多么合乎情理啊。但是在我们心里,这种正确是如此陌生。我们和错误的人结婚是因为我们没有把被爱与幸福感联系起来。

当我们觉得太孤独时,我们会犯错。当单身状态难以忍受时,谁也无法用最佳的心态去选择伴侣。要想保持适度的挑剔,我们必须彻底接受一个现实:接下来的许多年可能要独自度过。否则,我们爱上的可能只是不再单身的状态,而不是那个要和我们共度一生的人。

最后,我们结婚是为了一种永久美好的感觉。当求婚这个念头第一次出现时,我们设想婚姻会帮助我们把我们快乐的感觉保存起来:也许我们是在威尼斯,在环礁湖上,乘着一艘摩托艇,落日余晖在水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我们聊着自己的灵魂中似乎从未有人触碰过的某个角落,一起期待接下来去意大利的餐厅共进晚餐。我们结婚,是为了让这些美好的感受成为永恒。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感受和婚姻制度之间并不存在切实的关联。

事实上婚姻往往把我们推向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更具经营色彩的层面。它可能是在一座郊区房子里展开的,上班的地方很远,孩子能把人气死,这些会扼杀当初让他们产生结婚念头的激情。这其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伴侣,并且我们当初的选择还可能是错的。

好消息是,如果发现我们跟不适合的人结了婚也不要紧。

我们一定不能放弃对方,要放弃的只是内心深处的浪漫想法——世界上存在能满足我们所有需求和向往的完美伴侣。在过去的250年中,西方对婚姻的理解一直以此为基础。

这种浪漫想法需要让位给一种带有悲剧色彩(有时也带有喜剧色彩)的观点:每个人都会让我们感到困扰、愤怒、烦恼、发狂、失望——而我们也会对他们做同样的事。我们可能会有无尽的空虚感和不完整感。但这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事,也不是离婚的理由。选择为谁奉上一生的承诺,只关乎我们最愿意做出哪些牺牲,忍受哪些痛苦。

这种悲观的理念有助于处理婚姻中的许多烦恼和躁动。听起来或许有些奇怪,但悲观主义的确可以舒缓我们的浪漫文化加在婚姻上过于不切实际的压力。某个特定的伴侣无法让我们摆脱悲伤和忧郁,并不能被当成否定那个人的理由,也不意味着一场婚姻注定要失败,必须转身去寻找更好的。

最适合我们的人并不是与我们志趣完全相投的人(这样的伴侣并不存在),而是能够与不同的志趣聪明地协调的人,是善于求同存异的人

。一个“不算太不适合”的人的真正标志,不是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完美互补,而是有能力包容差异。契合是爱的成就,千万不要把它当成爱的前提。

浪漫主义对我们一直没有帮助,它是一种严苛的理念。它让我们在婚姻中经历的许多事情显得异常而恶劣。它让我们感到孤独,让我们相信我们不完美的婚姻并不“正常”。我们应该学会包容所谓的“不正常”,尽可能以更宽容、幽默和善意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伴侣身上的种种“不正常”之处。

第四部分 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

2015-02-17 果壳网

俗话说得好,祸不单行,情人节正好又连着新春佳节,单身狗们急需用已经剁掉的手再网购几对备用的膝盖了。在接受父母亲朋“动之以情”的逼婚攻势之前,不如祭出“晓之以理”的科学大杀器,分析分析逼婚背后的原因,这样起码能……嗯……死个明白。

在心理学领域内,对个体行为进行分析和描述的众多理论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是其中影响较大、体系相对较完整的理论模型之一。研究者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影响,前者表现为个体态度,后者表现为社会主观规范,两者共同决定了个体最终的行为决策——并以此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TRA)。

基于这套理论模型,我们或许可以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这三个心理学角度弄清楚——为什么你妈会逼你结婚?

心态 个体态度 社会规范 行为控制
积极 我结婚过得挺好 你看别人家孩子,结婚了过得多好 我催你结婚是为你好
中立 我结婚这么久不也过来了 别人都结婚了,你也结婚吧 你听我的,肯定没错
消极 我过得不好,就看你了 别人都结婚了,你别给我丢脸 你还听不听你妈的了!

如果你觉得文章太长,请随时记得看两眼这个九宫格,非常实用,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果壳网诸君亲测有效。

一 行为态度

从内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婚姻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看好婚姻不置可否消极面对

看好婚姻:“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早结婚了,过得也挺好啊”

父母发自内心地相信结婚是美好的,希望你也能一样幸福。可是彼之蜜糖,吾之砒霜,为什么父母非要将自己的喜好强加于我呢?我这么发自内心地热爱果壳网,也没有强按父母的头过来看这篇文章啊!

这全都是因为“亲子参照效应”(parent-child-reference effect)。亲子参照效应是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的延伸和扩展。一个人进行字形及语义加工的记忆任务时,与自我相关联的字词,记忆成绩会更好——这就是自我参照效应的作用。实际上,那些与自己较为亲密的他人相关的字词,记忆成绩也会更好。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个体通过建立亲密关系,而将他人包括进了自我的表征之中。

而亲子参照效应,是指父母与子女互相都会将对方包括在自己的自我概念之中。国内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对于更多地基于社会关系而非自我定位来定义自己的中国人而言,亲子关系可以说是最亲密的社会关系之一,因而对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父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子女,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置可否:“我结婚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嘛”

父母并不觉得婚姻多么美好,更多的是一种习惯。习惯了每个人都应当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的父母,自然会觉得还不结婚的你怪怪的。习惯成自然,越自然越好。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没看过的类似刺激。这就是所谓的简单曝光效应(the mere exposure effect),越熟悉的事就越有好感。其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大脑认知加工陌生事物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比较累;而加工那些相对熟悉的事物时,就轻松许多,于是会觉得“如沐春风”。所以当看到与自己生活经验不符的情况时,父母就会觉得你可能出了问题,于是催促你赶快结婚吧。

消极面对:“我过得不好,现在就看你啦”

父母的婚姻生活可能非常不幸福,觉得婚姻简直是苦难。可他们还是要眼睁睁地看你往里跳,甚至闭上眼把你往火坑里推。是亲生的嘛?这是几个意思啊?简单来说,两个意思:

    1. 自私的心理补偿机制

心理补偿(compensation)是最早由阿德勒提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它是指个体为了弥补自身在某一方面的心理劣势感,而努力在其他领域追求成功。这种补偿不仅会体现在个体的不同方面,而且会扩展至与个体心理距离相近的其他个体——比如父母自己未能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成就,就会愈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同理,有的父母越是自己婚姻不幸福,就会越发盼望子女能尽快找到幸福的婚姻,补偿自己在情感方面的遗憾。

    1. 邪恶的嫉妒心理

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如果自己没有得到某样东西,就会希望别人也得不到,维持心理平衡。如果不巧正好身边的人得到了,我们就会更加痛苦。比如情人节时你的男神/女神对你不理不睬,甚至另觅新欢,这本来就够你难过的,可新欢居然是你的好闺蜜/好哥们儿,恐怕你就更不能忍了,很可能要和这个“叛徒”一刀两断。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嫉妒。婚姻并不幸福的父母却逼迫孩子结婚,很可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心态。上一代人所处的那个压抑人性的年代里,连自由恋爱都是奢求,更不要说单身主义。在成家立业步入不惑之后,父母那一代人回顾这一路的时代不公和命运多舛,那些不甘、屈辱、痛苦、愤懑迫于政治正确和人性光辉的压抑无法释放,只能像火山爆发一样找到看似合理的出口喷泄出来,灼伤甚至焚毁身边的至亲至爱。单身的你即使过得很好,有的父母也希望你能一起到这挣扎的围城里来住着。

技术图片

过个年容易么!

二 主观规范

从外部动机来看,根据父母对于社会规范的看法,还是从积极到消极,可以分成三种情况:积极导向,应当遵守,被迫达标。

积极导向:“你看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多好啊”

父母觉得跟大家保持一致才是正常的,而正常的才是幸福的。其实正常的未必就是幸福的,同时幸福未必一定要和大家一样才行——你爱看果壳网的文章,跟朋友圈里专门挑谣言转发的亲戚说不到一块儿去,求同存异不也挺好嘛。可为什么父母会产生那样的错觉呢?

因为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证实偏差是决策偏差的一种,英国心理学家皮特·沃森(Peter Wason)最早提出这一概念,说的是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忽略不支持自己观点的意见,并将模棱两可的信息向着有利于自己立场的方向进行解释,甚至不惜花费时间和资源贬低与相反观点。父母那一辈人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预设了结婚才能幸福的假设,而后只记住了那些幸福的已婚者和不幸的单身狗,越来越强化这一观点,于是逼迫你结婚。

应当遵守:“随大流不会错的,别人都结婚了你也结吧”

父母觉得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所以既然大家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

天底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别人的选择未必适用于你,为什么父母会希望你跟多数人保持一致呢?

因为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社会认同是指群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group derogation)。

社会心理学家塔杰菲尔(Henry Tajfel)认为,社会认同是指

“个体通过自我觉察,意识到自己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群体成员这一身份带给自己的价值和情感意义”。

个体获取社会认同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主观不确定性,获取积极的自我评价,提升自尊。

基于对“儿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传统价值观的认同,父母觉得结婚的才是 “正常人”,而将一直不结婚的人看作“异类”。他们当然不希望你也变成异类中的一员,因此盼着你早点结婚。

技术图片

咦?大爷你说啥?

被迫达标:“别人都结婚了,你别给爹妈丢脸”

父母其实并不关心结婚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别人家孩子都结婚了,而你还不结婚,他们自己脸上挂不住。可是你才是爹妈的亲骨肉,又不是买彩票中的或者充话费送的,为什么别人的看法比你的想法还重要呢?

因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社会比较最早由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提出。他认为,个体有一种内驱力,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和能力与他人进行比较,从而获取有关自身观点和能力的评价。人们通过与和自己类似的人平行比较,来更准确地评价自己(evaluate self);通过和比自己差的人向下比较,来提升自己(enhance self);通过和比自己好的人向上比较,来提高自己(improve self)。

然而,由于人类在认知过程中更重视负面和消极的信息,因此社会比较往往会导致自我评价降低和自我威胁感知。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都是因为你这个不肖子孙连个婚都结不了,爹妈才觉得自己在同辈人中简直抬不起头来。可问题是,别人都还在看果壳网呢,你们跟别人比点儿这种好的行不行啊!

三 知觉行为控制

从内部、外部动机来看,你已经明白了父母为什么想要你尽快结婚。可是想归想,很多父母还是愿意尊重子女自己的选择,并不会出言相逼甚至出手干涉。但为什么有的父母最终还是下了逼婚的“黑手”呢?根据父母最终做出逼婚行为的直接原因,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社会责任自我评价权威控制

社会责任:“我催你结婚还不是为了你好”

父母觉得逼婚也是为了你好,当爹妈的有责任把你从小养大,一直照顾到你成家立业。可是子女毕竟是独立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想法,在结婚这种终身大事上父母为什么不能听听子女的意见呢?

因为社会责任感。研究者认为,在亲缘关系越相近的对偶角色中,相互之间越熟悉亲密,就越相互负有责任。不管现实中的你身高多高,年龄多大,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你仍然是那个只会张嘴吃奶,抬屁股拉屎的小婴儿。这个世界仍像当年那样危机四伏,撞伤你的桌角变成了生活中的挫折,绊倒你的石头变成了工作中的困难,你那么羼弱、那么无助,父母怎么忍心放手不管,眼睁睁地看你装逼看你飞?特别是面对婚姻大事,父母觉得自己负有相当的义务来替你做出决定。

自我评价:“你听我的,肯定没错”

你已经成长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了,为什么父母还总想要事事控制着你呢?这和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有关。

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意识(self awareness)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类通过外界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并帮助自己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

  • 首先,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这辈人在工作环境中逐渐从核心骨干慢慢边缘化,在信息爆炸劳动力剧增的变革中话语权快速丧失;
  • 其次,上一代人由于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普遍没什么业余爱好来填充逐渐空洞的日常生活;
  • 最后,父母早已习惯了子女在幼年时作为附属品或“宠物”般的存在,对自己言听计从、百依百顺。而逐步成长起来的子女试图摆脱父母的控制,寻求自身的独立,一直都大包大揽的父母无法面对“空巢”后留下的内心空虚。在连番打击下,父母难免会自我评价降低,并且急于提高。就算没法再次扮演时代弄潮儿,重新奏响改革主旋律,管教一下子女总是可以的。

于是,不逼你结婚,逼谁?不是你结婚,谁结?你不结婚,干嘛?

权威控制:“你还听不听你妈的了!”

相比于你到底结不结婚这件事,父母其实更关心的是,你到底听不听我们的赶紧结婚?相比于你不结婚这件事,父母更生气的是,你居然不听话不去赶紧结婚。虽然这看起来是一回事,但其实完全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对于事实的不解,后者是对于权威的质疑。

质疑权威其实并不像人们平时提倡的那样受到鼓励,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高权力距离的传统文化背景下。

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由著名的跨文化研究和管理学专家,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用于描述一个国家的机构或组织(例如家庭、学校、社区、工作场所等)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受程度。霍夫斯泰德使用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 PDI)来描述不同国家的差异,得分界定为0到100之间。

  • 权力距离越高,个体越认同社会中存在的权力不平等,甚至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同时社会流动性也越差,这种现象常见于亚洲、非洲、东欧、中东、拉丁美洲等集体主义文化的国家,中国的PDI得分为80分;
  • 相反,权力距离越低,整体社会对于权力不平等的容忍度就越低,就越关注个体是否拥有相对平等的机会,这种现象常见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信奉个人主义的国家,美国的PDI得分为40分。

只有存在服从,才会存在权威。当被社会赋予了服从预期的子女居然开始反抗父母时,基于高权力距离的家长权威受到了直接挑战,父母感到自身地位受到了威胁,有必要捍卫自己的权威地位。这

时结婚与否的事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这家里谁说了算。

你结不结婚?听不听我的?你还认不认我这个妈?你还算不算是个人?你让我还活不活了?刀刀见血,步步紧逼。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你妈在看着你。你再多说一句,你妈就炸了——实际上,每次拿着果壳网的谣言粉碎文章试图向父母解释他们的错误时,碰到的情况都差不太多。

小结

现在,我们用一套分析方式,拆解了“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这个问题。其实这套分类体系还可以用来分析各种行为,比如为什么你妈逼你穿秋裤:

技术图片

所以,今年春节,你妈逼你结婚了嘛?

参考文献:(略)

第五部分 心得

  • 大城市剩女多,小地方剩男多,为什么?上迁婚

技术图片

一些想法:初体验

4-6人一组,组内组间轮换,好处是能免去搭讪环节,跟每个人都接触到,但不好的是,每次时间太短,了解不多,基本都是无关痛痒的基本介绍,不好判断是否合适,人多脸盲,最后记不清谁是谁了。

所以,互选环节中,匹配上的概率较低,意料之中,有人甚至直接走了,匹配上的人中也有水分。

大部分人没啥收获,拿到微信号也不见得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大多不了了之,随时间消失。如果告诉他们哪些人远了他或她,是不是更有意思?

建议:

活动前提供目标会员的名单里基本信息,挂在网上,如BBS,大家先打印象分,心里有数后,现场择优会面,时间灵活,最后重新纠正打分。进入速配环节,不止提供速配成功的,还要提供哪些人选了你,可以事后进一步了解,甚至红娘介入,这部分是增值服务。BBS或者单独的网站集成推荐功能(你们提到这点,很不错,历次活动收集到的会员信息才是宝藏!)。 总之,跳出同质化,做差异化,以会员需求为中心,盈利点不止会员费和一对一推荐费,还可以是结合多种话题,跟线下商铺做活动,提高粘性和转化率。以上建议不成熟,仅供参考。

2017-3-25 真相

二八定律: 适合这类活动的要么是自身条件很“优秀”(优秀还不行,因为这种场合大家都很挑),要么脸皮厚,敢于主动出击,并适当死缠乱打。其他人都只是炮灰…花钱花时间买来失望,甚至伤心…

婚恋机构赚的就是这80%普通人的钱,每次活动拿“优秀”的20%吸引80%…放不下自尊就不适合来这种场合

大家都打上标签,年龄,学校学历,收入等,放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明码标价,任对方挑选:

  • 个子矮,不要!不是985,不要!
  • 收入太低,不要!
  • 至于最重要的人品,看不到… 货比三家,等你挑好了商品,卖家却未必愿意卖给你,一山望的一山高,待价而沽…

你喜欢的不喜欢你,喜欢你的你不喜欢,再常见不过了

其实里面很多人如果换个场景,很有可能就成了,比如爬山,公司业务,意外邂逅都比这种活动好

知乎上有个很火的主题:你的择偶标准是怎样的,里面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

所谓的标准,都是给不喜欢的人看的; 一旦遇到合适的人,什么标准都不是标准

韩国Solfa TV做了个社会实验:1 VS 40 相亲,能找到对的人吗?,邀请一位男生与 40 位女生同时相亲,通过群聊的形式,男生提出各种问题,不符合的女生就离场,可在不断严苛的限制条件下,真的能找到最合适自己的人吗?

所以,不要列太多条条框框,尤其是外在条件,多从内心去判断。

  • 2016年出品的纪录片,《谈婚论嫁》,国内首部80后情感纪录片。15对主人公跟踪拍摄,100对夫妻真情访谈,425天生活真实记录。全片共5集,每集24分钟,从剩女相亲到裸婚闪婚,从异地长跑到跨国网恋,从走上红毯到生死相依,记录他们的故事,分享婚姻的智慧

2017年12月31日 交友活动

这种快速交友活动适合条件很好的头部人群,其他人机会不大,除了一见钟情或者有共同点(老乡,校友,职业),其他人机会只能看运气了,毕竟大家都是往上看。可以试试20人以内小型活动,一块出去旅游,桌游啥的,增加相处时间。朋好友介绍会好些,人一多就会比来比去,变得挑剔

残酷的二八定律…不管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得注意言行,打扮,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可能会被他人曲解,面子上工作不得不做。有句话直白但有道理,没人愿意通过普通的外表来了解丰富的内心 来这种场合的不管男女,都或多或少有这个通病:被动,遇到心动的未必出手,指望对方主动…主动的人机会多,脸皮厚的人机会多。不要微信永远没机会,要了也有希望,至于用什么方式,是否有失面子,都不重要,反正过段时间都忘了… 50个候选人,很喜欢的少,3个左右,喜欢的不多,7个,不喜欢的也不多,10个,剩下的是不反感的30个。头部的3-10个往往条件好,选择空间大,竞争激烈,他们优中选优,一般人没机会,真正适合的人在30个人中,但由于倾心程度不够,还惦记着那10个,于是谨慎的等待,不理不睬,以致于错过…最后,一场活动白参加了,多几个陌生人而已。放下自尊心,被人伤不气馁,当没发生,感觉合适就大胆要微信

2019年8月6日 幸福心态

  • ①幸福取决于自己,不要寄托于别人
  • ②没有完美的人,只有完美的心态,求同存异,抓住主要因素
    • 什么是主要因素?列出各种条条框框,按照重要性倒排
    • 俗话:
      • 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
      • 保温期:外在条件五年,性格十年,三观一辈子
  • ③愿意改变,共同努力
  • ④明天会更好,不要悲观

结束

如何选择人生伴侣

标签:集中   进程   构建   缺点   分解   个人主义   心理学   高质量   直接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hoenixash/p/12151796.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