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论持久战——检视阅读

时间:2020-07-08 01:38:34      阅读:38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完全   天下   基本   保存   目的   动作   需要   现实社会   形式   

论持久战——检视阅读

客观事变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暴露其固有的性质,还没有将其面貌鲜明地摆在人们之前,使人们无从看出其整个的趋势和前途,因而无从决定自己的整套的方针和做法。

注:不要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注:不尊重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不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看待问题,最后得到的都是片面主观的结果,最后导致的便是走向两个极端,而后在实践中会因此付出挫折的代价。比如说我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报酬,这时候如果我不尊重自身技术能力水平还不够的客观现实,去好好地查缺补漏,提升自身水平,而是抱有侥幸心理去面试,那么最后得到的只是被现实社会按照地上无情地摩擦,遭受社会的毒打。

可是碰了我那几位亲戚,他们总说:‘中国打不胜,会亡。’讨厌极了。好在他们还不去宣传,不然真糟。

农民对他们的信仰当然要大些啊!”这类中国必亡论者,是妥协倾向的社会基础。这类人中国各地都有,因此,

抗日阵线中随时可能发生的妥协问题,恐怕终战争之局也不会消灭的。

注:反对主义,失败主义的声音一直都在,而当我们前进的道路受挫时,这样的声音就会跳出来,越喊越大,企图改弦易辙前进的方向,这时候就要反驳,坚定我们坚持的理论道路,是不会错的,只要坚持下去。

这是当时《大公报》在一九三八年四月二十五日和二十六日社评中提出的意见。他们从一种侥幸心

理出发,希望用几个台儿庄一类的胜仗就能打败日本,免得在持久战中动员人民力量,危及自己阶级的安全。

当时国民党统治集团内普遍有这种侥幸心理。

注:没有知己知彼,对于敌人日本,人家已经很久之前就全国动员发起侵略了,而对于我们,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一切都陈旧不堪,还妄图希望通过几次胜仗打败日本?

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

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注:在不断地游击反抗骚扰破坏后方、敌对中,通过农村包围城市,便能在长期的消耗中累死一头大象。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注:争取和获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可,获得大多数的支持和肯定,才能走向最后的胜利。因此,做事情决策目标时,能顺应民心的便是最后的赢家。

但是人们的错误观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因此,反对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注: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什么是根本的错误,偶然的错误。三观是根本的?而对真相等的不了解导致的错误是偶然的?怎么样算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

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CCP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

注:先如今我的技术、能力虽然和同时期的大佬们不能比,无法与他们横向比较,但同之前任何时期的我来纵向比较的话,我进步了很多的,我走在进步的道路上的,比任何时期都努力,攀登的时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山峰,以前可能白日梦的会去做做,现实中只是认清,并没有去做,先如今我来到了更陡峭的山峰边缘,而我想战胜它,就像小马过河一般,我只有自己去尝试,实践,别人的只能是参考,建议。所以,不应妄自菲薄,不能否定自己,否定过去的努力,否定自己是在进步的。

我们是在革命战争中,革命战争是一种抗毒素,它不但将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凡属正义的革命的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中日战争将改造中

日两国;只要中国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就一定能把旧日本化为新日本,把旧中国化为新中国,中日两

国的人和物都将在这次战争中和战争后获得改造。我们把抗战和建国联系起来看,是正当的。说日本也能获

得改造,是说日本统治者的侵略战争将走到失败,有引起日本人民革命之可能。日本人民革命胜利之日,就

是日本改造之时。这和中国的抗战密切地联系着,这一个前途是应该看到的。

注:战争或者说竞争对双方的改变。善于运用战争来排除敌人的毒焰,也将清洗自己的污浊。

亡国论者看重了强弱一个矛盾,把它夸大起来作为全部问题的论据,而忽略了其他的矛盾。他们只提强弱对比一点,是他们的片面性;他们将此片面的东西夸大起来看成全体,又是他们的主观性。所以在全体说来,他们是没有根据的,是错误的。

注:片面性和主观性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速胜论者也是不对的。他们或则根本忘记了强弱这个矛盾,而单单记起了其他矛盾;或则对于中国的长处,夸大得离开了真实情况,变成另一种样子;或则拿一时一地的强弱现象代替了全体中的强弱现象,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而自以为是。总之,他们没有勇气承认敌强我弱这件事实。他们常常抹杀这一点,因此抹杀了真理的一方面。他们又没有勇气承认自己长处之有限性,因而抹杀了真理的又一方面。由此犯出或大或小的错误来,这里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

注:盲目自信,也是主观性和片面性作怪。

因为估计不符合真相,行动就无法达到目的;勉强行去,败军亡国,结果和失败主义者没有两样

注:不符合真相,不符合客观事实,由此制订出来的策略和行动将导致全军覆没,陷入失败之中。

我们的任务在于实现解放而避免亡国。实现解放的条件,基本的是中国的进步,同时,加上敌人的困难和世界的援助。

注:要实现理想,除了自身的进步,也离不开历史的进程。这是自身和外界,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在互相作用。

速胜只存在于头脑之中,客观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因此,我们客观地并全面地估计到一切敌我情况,指出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而排斥毫无根据的速胜论。我们主张为着争取最后胜利所必要的一切条件而努力,条件多具备一分,早具备一日,胜利的把握就多一分,胜利的时间就早一日。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缩短战争的过程,而排斥贪便宜尚空谈的速胜论。

注:从客观现实出发,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幻想出来的终究是幻想,不具备客观现实,承认自己,走出来,才是第一要务。

我们说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是从全部敌我因素的相互关系产生的结论。敌强我弱,我有灭亡的危险。但敌尚有其他缺点,我尚有其他优点。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是,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

注:知己知彼,扬长避短。通过了解客观事实来进行主观能动性改造,这是个持久的过程。

既然敌之优点只有一个,余皆缺点,我之缺点只有一个,余皆优点,为什么不能得出平衡结果,反而造成了现时敌之优势我之劣势呢?很明显的,不能这样形式地看问题。事情是现时敌我强弱的程度悬殊太大,敌之缺点一时还没有也不能发展到足以减杀其强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我之优点一时也没有且不能发展到足以补充其弱的因素之必要的程度,所以平衡不能出现,而出现的是不平衡。

注:现实是非平衡态,而非平衡态最终还是会走向平衡的稳态,因此现实中显示的是非平衡态,是事物发展的过程。

然而敌我都只限于这一定阶段内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不能超过而至于全胜或全败,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一则敌强我弱之原来状况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二则由于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造成这种相对的形势。拿原来状况来说,敌虽强,但敌之强已为其他不利的因素所减杀,不过此时还没有减杀到足以破坏敌之优势的必要的程度;我虽弱,但我之弱已为其他有利的因素所补充,不过此时还没有补充到足以改变我之劣势的必要的程度。于是形成敌是相对的强,我是相对的弱;敌是相对的优势,我是相对的劣势。双方的强弱优劣原来都不是绝对的,加以战争过程中我之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努力,更加变化了敌我原来强弱优劣的形势,因而敌我只限于一定阶段内的一定程度上的胜或败,造成了持久战的局面。

注:注意事物的相对性,而不是错认为绝对性。

然而情况是继续变化的。战争过程中,只要我能运用正确的军事的和政治的策略,不犯原则的错误,竭尽最善的努力,敌之不利因素和我之有利因素均将随战争之延长而发展,必能继续改变着敌我强弱的原来程度,继续变化着敌我的优劣形势。到了新的一定阶段时,就将发生强弱程度上和优劣形势上的大变化,而达到敌败我胜的结果。

注:什么是原则性错误?持久战的认识、坚持统一战线么。坚决执行的步骤。按照达里奥的五步成功法,这论持久战就是前面4步的总结,而落实到实处就需要第5步的坚决执行。

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

注:为了实现目标有必要阐释清楚蓝图和阶段。这样大家才能有心理基础准备,劲往一处使。

中国人民在这样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间,将受到很好的锻炼。参加战争的各政党也将受到锻炼和考验。统一战线必须坚持下去;只有坚持统一战线,才能坚持战争;只有坚持统一战线和坚持战争,才能有最后胜利。果然是这样,一切困难就能够克服。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注:在残酷的战争、竞争洗礼下的人,将受到绝好的锻炼。坚持下来后,能力和体魄将得到数倍的提升,可以战胜遇到的无数困难。因为他们都是幸存者,survivors。

第一阶段敌是优势,我是劣势。我之这种劣势,须估计抗战以前到这一阶段末尾,有两种不同的变化。第一种是向下的。中国原来的劣势,经过第一阶段的消耗将更为严重,这就是土地、人口、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文化机关等的减缩。第一阶段的末尾,也许要减缩到相当大的程度,特别是经济方面。这一点,将被人利用作为亡国论和妥协论的根据。然而必须看到第二种变化,即向上的变化。这就是战争中的经验,军队的进步,政治的进步,人民的动员,文化的新方向的发展,游击战争的出现,国际援助的增长等等。在第一阶段,向下的东西是旧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量上。向上的东西是新的量和质,主要地表现在质上。这第二种变化,就给了我们以能够持久和最后胜利

的根据。

注:虽然损失了旧有的量和质,但不能忽视和没有发现新的质和量的变化,这是积极的,并不能算弊大于利,要从全局看待问题。

根据东三省的经验,日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般地只能是支出资本时期,不能是收获时期。

注:投资发展是需要时间的,而时间是站在我们这边的。

然后中国大体上将完成战略反攻的准备而走到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阶段。应该重复地指出:所谓变劣势为优势和完成反攻准备,是包括中国自己力量的增长、日本困难的增长和国际援助的增长在内的,总合这些力量就能形成中国的优势,完成反攻的准备。

注:无论国共双方其实在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外,最主要的还是外部同盟国对协约国的全面进攻,毕竟国力在那,积贫积弱那么久,没有借助外部力量四两拨千斤,谈何容易。

于是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

注:擅长使用设问句,来表达出想解释的问题。并借此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这就是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我们的意见与此相反,不但看到武器,而且看到人力。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如果中国人的大多数、日本人的大多数、世界各国人的大多数是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那末,日本少数人强制地掌握着的军力和经济力,还能算是优势吗?它不是优势,那末,掌握比较劣势的军力和经济力的中国,不就成了优势吗?没有疑义,中国只要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其军力和经济力是能够逐渐地加强的。而我们的敌人,经过长期战争和内外矛盾的削弱,其军力和经济力又必然要起相反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难道中国也不能变成优势吗?还不止此,目前我们不能把别国的军力和经济力大量地公开地算作自己方面的力量,难道将来也不能吗?如果日本的敌人不止中国一个,如果将来有一国或几国以其相当大量的军力和经济力公开地防御或攻击日本,公开地援助我们,那末,优势不更在我们一方面吗?日本是小国,其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孤立;中国是大国,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其国际地位将益处于多助。所有这些,经过长期发展,难道还不能使敌我优劣的形势确定地发生变化吗?

注: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就像吴子里说的,“夫人(当)[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故用兵之法:教戎为先”。军力和经济力是人去掌握的,而我们提高了人的能力和素质后,拥有这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后,做什么是做不成的,没有的也能做出来,有的能做得更好更多。这其中需要的便是团结最广大的特别是优秀的人才,然后给与时间让他们能提供自身能力和素质,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军力和经济力。

一切想要缩短战争时间的人们,惟有努力于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之一法。具体地说,惟有努力于作战多打胜仗,消耗敌人的军队,努力于发展游击战争,使敌之占领地限制于最小的范围,努力于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团结全国力量,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努力于推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努力于工、农、商、学各界人民的动员,努力于瓦解敌军和争取敌军的士兵,努力于国际宣传争取国际的援助,努力于争取日本的人民及其他被压迫民族的援助,做了这一切,才能缩短战争的时间,此外不能有任何取巧图便的法门。

注:根据增加自己力量减少敌人力量这一实质性原则来指导实践操作。只有是满足这一原则的都为缩短战争获取胜利贡献出一份力量。

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每一个民族都不知打了几多仗,或在民族集团之内打,或在民族集团之间打。

注:阶级是永远都存在的?那我们能做的是如何避免阶级的扩大?

我们反对主观地看问题,说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不根据和不符合于客观事实,是空想,是假道理,如果照了做去,就要失败,故须反对它。但是一切事情是要人做的,持久战和最后胜利没有人做就不会出现。做就必须先有人根据客观事实,引出思想、道理、意见,提出计划、方针、政策、战略、战术,方能做得好。

注:实事求是,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此出发去指定决策方针和实施战术。而不是枉顾客观事实,刻舟求剑,妄想一步登天,就是时代的潮水翻涌地把你卷到最高处,也终将把你拍打到海里去。更何况根本没有潮水来推举你,没有任何资本的妄想家连借势都不会有的变只是做做白日梦。

我们不赞成任何一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离开客观条件,变为乱撞乱碰的鲁莽家,但是我们必须提倡每个抗日战争的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将军。他们不但要有压倒敌人的勇气,而且要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注:首先一条便是勇气,不敢做就一切无从谈起。后面便是驾驭整个变化发展的能力。战略战术怎么区分,如何制定呢?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抗日军人中,如有轻视政治的倾向,把战争孤立起来,变为战争绝对主义者,那是错误的,应加纠正。

注:战争和政治,guan和shang也是分不开的,连老美都有一套专门的游说制度,这说明觉得可以分开的人是无知,naive。而我之前就是那么的naive。

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及其附随的一切东西。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因此,战争的经验是特殊的。一切参加战争的人们,必须脱出寻常习惯,而习惯于战争,方能争取战争的胜利。

注:还是早前那句:夫人(当)[常]死其所不能,败其所不便。越早适应,起码不会被淘汰出局。

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其次,单单说明目的还不够,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现在已经有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22),又有了一个《抗战建国纲领》(23),应把它们普及于军队和人民,并动员所有的军队和人民实行起来。没有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政治纲领,是不能动员全军全民抗日到底的。其次,怎样去动员?靠口说,靠传单布告,靠报纸书册,靠戏剧电影,靠学校,靠民众团体,靠干部人员。现在国民党统治地区有的一些,沧海一粟,而且方法不合民众口味,神气和民众隔膜,必须切实地改一改。其次,不是一次动员就够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是经常的。不是将政治纲领背诵给老百姓听,这样的背诵是没有人听的;要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老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这是一件绝大的事,战争首先要靠它取得胜利。

注:政治动员,就是发动一切可以依靠的力量,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军队,才能让大家都加入,明白为什么,怎么做。而一家公司在面对市场竞争争取市场份额的时候,单靠钱并不是绝对的好用的,如果能动员起所有员工乃至用户,这才是占领市场的根本。

两军相杀的战争,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应该指出: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因此,作为消灭敌人之主要手段的进攻是主要的,而作为消灭敌人之辅助手段和作为保存自己之一种手段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

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

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根本目的,所有的战略战术都是以此出发。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技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战争目的,是战争的基本原则,一切技术的、战术的、战役的、战略的原理原则,一点也离不开它。

注:从本质出发的决策才能达到目的。

基本上为着消灭敌人的进攻手段中,同时也含了保存自己的作用,理由就在这里。防御必须同时有进攻,而不应是单纯的防御,也是这个道理。

注:吴子曰:“凡兵战之场,立尸之地,必死则生,幸生则死。一人投命,足惧千夫”。因此,战场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只有抱牺牲的信念上战场,才能活下来。

我们的战争,在于力求每战争取不论大小的胜利,在于力求每战解除敌人一部分武装,损伤敌人一部分人马器物。把这些部分地消灭敌人的成绩积累起来,成为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后驱敌出国,保卫祖国,建设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注:利小量大利不小,利大量小利不大。积少成多。

然而在另一方面,则适得其反。日本虽强,但兵力不足。中国虽弱,但地大、人多、兵多。这里就产生了两个重要的结果。第一,敌以少兵临大国,就只能占领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领区域,则空出了广大地面无法占领,这就给了中国游击战争以广大活动的地盘。在全国,即使敌能占领广州、武汉、兰州之线及其附近的地区,但以外的地区是难于占领的,这就给了中国以进行持久战和争取最后胜利的总后方和中枢根据地。第二,敌以少兵临多兵,便处于多兵的包围中。敌分路向我进攻,敌处战略外线,我处战略内线,敌是战略进攻,我是战略防御,看起来我是很不利的。然而我可以利用地广和兵多两个长处,不作死守的阵地战,采用灵活的运动战,以几个师对他一个师,几万人对他一万人,几路对他一路,从战场的外线,突然包围其一路而攻击之。于是敌之战略作战上的外线和进攻,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不得不变成内线和防御。我之战略作战上的内线和防御,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就变成了外线和进攻。对其一路如此,对其他路也是如此。以上两点,都是从敌小我大这一特点发生的。又由于敌兵虽少,乃是强兵(武器和人员的教养程度),我兵虽多,乃是弱兵(也仅是武器和人员的教养程度,不是士气),因此,在战役和战斗的作战上,我不但应以多兵打少兵,从外线打内线,还须采取速决战的方针。为了实行速决,一般应不打驻止中之敌,而打运动中之敌。我预将大兵荫蔽集结于敌必经通路之侧,乘敌运动之际,突然前进,包围而攻击之,打他一个措手不及,迅速解决战斗。打得好,可能全部或大部或一部消灭他;打不好,也给他一个大的杀伤。一战如此,他战皆然。不说多了,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像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地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这样,我之战略的持久战,到战场作战就变成速决战了。敌之战略的速决战,经过许多战役和战斗的败仗,就不得不改为持久战。

注:如何转化我之不利因素,利用地形及策略在局部形成我之多倍优于敌军的优势,具体案例,值得学习。

我们历来主张全国组成若干个大的野战兵团,其兵力针对着敌人每个野战兵团之兵力而二倍之、三倍之或四倍之,采用上述方针,与敌周旋于广大战场之上。这种方针,不但是正规战争用得着,游击战争也用得着,而且必须要用

它。不但适用于战争的某一阶段,而且适用于战争的全过程。战略反攻阶段,我之技术条件增强,以弱敌强这种情况即使完全没有了,我仍用多兵从外线采取速决的进攻战,就更能收大批俘获的成效。例如我用两个或三个或四个机械化的师对敌一个机械化的师,更能确定地消灭这个师。几个大汉打一个大汉之容易打胜,这是常识中包含的真理。

如果我们坚决地采取了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就不但在战场上改变着敌我之间的强弱优劣形势,而且将逐渐地变化着总的形势。在战场上,因为我是进攻,敌是防御;我是多兵处外线,敌是少兵处内线;我是速决,敌虽企图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于是在敌人方面,强者就变成了弱者,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军方面反之,弱者变成了强者,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打了许多这样的胜仗之后,总的敌我形势便将引起变化。这就是说,集合了许多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胜利以后,就逐渐地增强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到那时,配合着我们自己的其他条件,再配合着敌人内部的变动和国际上的有利形势,就能使敌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我们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时机了。

战争是力量的竞赛,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在这里,主观的努力,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是决定的因素。客观因素具备着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这时候,主观作用是决定的了。

注:集中优势兵力(特别是对阵战场上要善于创造相对的优势兵力),哪怕是相对优势的兵力和火力,进可包抄吃掉敌人,退可突破包围圈撤退。

运动战的方针实行起来,离不了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

注:方针。

主动性

这里说的主动性,说的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用以区别于被迫处于不自由状态的。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战争力量的优势或劣势,是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如果日本没有许多不可克服的矛盾,例如它能一下出几百万至一千万大兵,财源比现在多过几倍,又没有民众和外国的敌对,又不实行野蛮政策招致中国人民拚死命反抗,那它便能保持一种绝对的优势,它便有一种贯彻始终和普及各地的绝对的主动权。但在历史上,这类绝对优势的事情,在战争和战役的结局是存在的,战争和战役的开头则少见。军事上的办法,就是坚决地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和发动敌后的游击战争,在战役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取得许多局部的压倒敌人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通过这样许多战役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就能逐渐地造成战略的优势和战略的主动地位,战略的劣势和被动地位就能脱出了。这就是主动和被动之间、优势和劣势之间的相互关系。

注:创造相对主动的环境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注:吴子曰:“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生于狐疑"。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战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在原占优势和主动之敌则反是;由于其主观错误和内部矛盾,可以将其很好的或较好的优势和

主动地位,完全丧失,化为败军之将,亡国之君。由此可知,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在斗争中,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或错误,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也可以化优势为劣势,化主动为被动。一切统治王朝打不赢革命军,可见单是某种优势还没有确定主动地位,更没有确定最后胜利。

注:以己之长,攻敌之断。寻找敌人短板,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掉,再慢慢依此吃掉其他,各个击破。最后反而是我们占据了优势了。现在我明白田忌赛马的奥秘不只是赛马了,在竞争战争中也是一样,创造相对优势,取得胜利。最后是创造能多人群殴一人的效果。这样几回合下来,我们便创造出优势出来,而不是硬碰硬,正面刚。要创造相对优势。

错觉和不意,可以丧失优势和主动。因而有计划地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以不意的攻击,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而且是重要的方法。错觉是什么呢?“八公山上,草木皆兵”(34),是错觉之一例。“声东击西”,是造成敌人错觉之一法。在优越的民众条件具备,足以封锁消息时,采用各种欺骗敌人的方法,常能有效地陷敌于判断错误和行动错误的苦境,因而丧失其优势和主动。“兵不厌诈”,就是指的这件事情。什么是不意?就是无准备。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我们说运动之敌好打,就是因为敌在不意即无准备中。这两件事——造成敌人的错觉和出以不意的攻击,即是以战争的不确实性给予敌人,而给自己以尽可能大的确实性,用以争取我之优势和主动,争取我之胜利。要做到这些,先决条件是优越的民众组织。因此,发动所有一切反对敌人的老百姓,一律武装起来,对敌进行广泛的袭击,同时即用以封锁消息,掩护我军,使敌无从知道我军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去攻击他,造成他的错觉和不意的客观基础,是非常之重要的。过去土地革命战争时代的中国红军,以弱小的军力而常打胜仗,得力于组织起来和武装起来了的民众是非常之大的。民族战争照规矩应比土地革命战争更能获得广大民众的援助;可是因为历史的错误(35),民众是散的,不但仓卒难为我用,且时为敌人所利用。只有坚决地广泛地发动全体的民众,方能在战争的一切需要上给以无穷无尽的供给。

注:兵不厌诈,信息不对称,欺骗敌人,掩盖自己的意图,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都要求我们隐蔽自己,做好准备,乘敌人没有戒备或者无法戒备时像蛇一样给予致命一击。

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地封住,使他们变成瞎子和聋子,要把他们的指挥员的心尽可能地弄得混乱些,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

注:一个是欺骗,一个是高科技打击。

灵活性。

战争的事业,除了组织和教育军队,组织和教育人民等项之外,就是使用军队于战斗,而一切都是为了战斗的胜利。组织军队等等固然困难,但使用军队则更加困难,特别是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之中。做这件事需要极大的主观能力,需要克服战争特性中的纷乱、黑暗和不确实性,而从其中找出条理、光明和确实性来,方能实现指挥上的灵活性。

注:吴子曰:“夫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兼刚柔者,兵之事也。为将者,一个领导必须能有勇有谋。领导的个人能力非常的重要,所以才有“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说法。

执行这个方针,有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分进和合击、攻击和防御、突击和钳制、包围和迂回、前进和后退种种的战术或方法。懂得这些战术是容易的,灵活地使用和变换这些战术,就不容易了。这里有时机、地点、部队三个关节。不得其时,不得其地,不得于部队之情况,都将不能取胜。

注:时机,地点,部队的选择都应该恰当,即挑选正确,否则不能取胜。

攻击变为防御,防御变为攻击,前进变为后退,后退变为前进,钳制队变为突击队,突击队变为钳制队,以及包围迂回等等之互相变换,依据敌我部队、敌我地形的情况,及时地恰当地给以变换,是灵活性的指挥之重要任务。战斗指挥如此,战役和战略指挥也是如此。

注: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灵活指挥,恰当地变化。所以头脑不灵活当不了优秀的领导,因为想要胜利,取得成功就要去适应客观事物的发展,去调整自身适应外部的世界,而不是呆呆地,甚至于希望外部世界来迁就适应你,因为你走的是圣人之道,是“对”的。

灵活不是妄动,妄动是应该拒绝的。灵活,是聪明的指挥员,基于客观情况,“审时度势”(这个势,包括敌

势、我势、地势等项)而采取及时的和恰当的处置方法的一种才能,即是所谓“运用之妙”。

注:基于客观事实作出判断,灵活调节。

计划性

由于战争所特有的不确实性,实现计划性于战争,较之实现计划性于别的事业,是要困难得多的。然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8),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近代技术(有线电、无线电、飞机、汽车、铁道、轮船等)的发达,又使战争的计划性增大了可能。但由于战争只有程度颇低和时间颇暂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很难完全和固定,它随战争的运动(或流动,或推移)而运动,且依战争范围的大小而有程度的不同。

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即使计划赶不上变化,但我们可以根据变化的特征来不断调整我们的计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预演。

有些人,基于战争的流动性,就从根本上否认战争计划或战争方针之相对的固定性,说这样的计划或方针是“机械的”东西。这种意见是错误的。如上条所述,我们完全承认:由于战争情况之只有相对的确实性和战争是迅速地向前流动的(或运动的,推移的),战争的计划或方针,也只应给以相对的固定性,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和战争的流动而适时地加以更换或修改,不这样做,我们就变成机械主义者。然而决不能否认一定时间内的相对地固定的战争计划或方针;否认了这点,就否认了一切,连战争本身,连说话的人,都否认了。

注:虽然战争是流动性的,但相对的固定性让我们有计划的部署。

抗日战争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战争的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敌我之间的形势。而一切这些,都表现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就表现于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之中。

注: 吴子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要有忧患意识,提前准备,以备不时之需。有备才能无患,否则别人来谋取你,而你没有戒备的既定预案反击防守,则可能一下子变被打趴下了,遇到像蛇一样给致命一击的国家或公司,这便是灭顶之灾。

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

运动战,就是正规兵团在长的战线和大的战区上面,从事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形式。同时,也把为了便利于执行这种进攻战而在某些必要时机执行着的所谓“运动性的防御”包括在内,并且也把起辅助作用的阵地攻击和阵地防御包括在内。它的特点是:正规兵团,战役和战斗的优势兵力,进攻性和流动性。

注:在运动中歼灭敌人,围点打援。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而运动中的部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只在合适的时机地点和相对优势的部队作战,获得胜利。

要反对所谓“有退无进”的逃跑主义,同时也要反对所谓“有进无退”的拚命主义。

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战争的基本要求是:消灭敌人;其另一要求是:保存自己。保存自己的目的,在于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又是保存自己的最有效的手段。

拚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其根源常是惧怕丧失土地。拚命主义者不知道运动战的特点之一是其流动性,不但许可而且要求野战军的大踏步的进退。积极方面,为了陷敌于不利而利于我之作战,常常要求敌人在运动中,并要求有利于我之许多条件,例如有利的地形、好打的敌情、能封锁消息的居民、敌人的疲劳和不意等。这就要求敌人的前进,虽暂时地丧失部分土地而不惜。因为暂时地部分地丧失土地,是全部地永久地保存土地和恢复土地的代价。消极方面,凡被迫处于不利地位,根本上危及军力的保存时,应该勇敢地退却,以便保存军力,在新的时机中再行打击敌人。拚命主义者不知此理,明明已处于确定了的不利情况,还要争一城一地的得失,结果不但城和地俱失,军力也不能保存。我们历来主张“诱敌深入”,就是因为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

注:存人失地,人地皆得。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抗日战争三个战略阶段的作战形式,第一阶段,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和阵地战是辅助的。第二阶段,则游击战将升到主要地位,而以运动战和阵地战辅助之。第三阶段,运动战再升为主要形式,而辅之以阵地战和游击战。但这个第三阶段的运动战,已不全是由原来的正规军负担,而将由原来的游击军从游击战提高到运动战去担负其一部分,也许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从三个阶段来看,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将在人类战争史上演出空前伟大的一幕。为此缘故,在全国的数百万正规军中间,至少指定数十万人,分散于所有一切敌占地区,发动和配合民众武装,从事游击战争,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军队,要自觉地负担这种神圣任务,不要以为少打大仗,一时显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资格,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游击战争没有正规战争那样迅速的成效和显赫的名声,但是“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大的威力,实在是非同小可的事业。并且正规军分散作游击战,集合起来又可作运动战,八路军就是这样做的。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个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反对这个方针的人们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注:在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斗争,其关键便是不同的阶段里敌我态势的不同,因此采用不同的作战方式。

防御的和攻击的阵地战,在中国今天的技术条件下,一般都不能执行,这也就是我们表现弱的地方。再则敌人又利用中国土地广大一点,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因此阵地战就不能用为重要手段,更不待说用为主要手段。

注:阵地战是确确实实的双方消耗战,而当我们弱小时应该避开阵地战,选择运动战来消灭敌人。而且阵地战只有当双方互不退让的情况下,寸土必争,互相有不退让的情况下产生。比如一战的凡尔登绞肉机。而当敌人回避我们的阵地设施,这阵地便失去了作用。

消耗战,歼灭战

战争实现时的效果就有程度的不同,因而一般地有所谓消耗战和歼灭战之别。大抵运动战是执行歼灭任务的,阵地战是执行消耗任务的,游击战是执行消耗任务同时又执行歼灭任务的,三者互有区别。

注:消耗战和歼灭战和败战。

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之所谓外线,所谓速决,所谓进攻,与乎运动战之所谓运动,在战斗形式上,主要地就是采用包围和迂回战术,因而便须集中优势兵力。所以,集中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是实施运动战即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之必要条件。

注:迂回包抄。兵法上总说的迂回包抄和两面夹击对于战场上敌人的心理效果和打击力度那么有效么?

世界上只有猫和猫做朋友的事,我没有猫和老鼠做朋友的事。

注:打铁还需本身硬,像老美用战场实力和两颗子弹让日本人明白什么叫强者。

日本军队的长处,不但在其武器,还在其官兵的教养——其组织性,其因过去没有打过败仗而形成的自信心,其对天皇和对鬼神的迷信,其骄慢自尊,其对中国人的轻视等等特点;这是日本军阀多年的武断教育和日本的民族习惯造成的。我军对之杀伤甚多、俘虏甚少的现象,主要原因在此。这一点,过去许多人是估计不足的。这种东西的破坏,需要一个长的过程。首先需要我们重视这一特点,然后耐心地有计划地从政治上、国际宣传上、日本人民运动上多方面地向着这一点进行工作;而军事上的歼灭战,也是方法之一。

注:日本人的个性。

抗日战争的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在一切有利的场合,每战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不能包围其全部也包围其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全部也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对于前者,用集中兵力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兵力的原则。在战役的指挥关系上,对于前者,用集中指挥的原则;对于后者,用分散指挥的原则。这些,就是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

注:在有相对优势的情况下,要集中优势兵力,集中指挥吃掉敌人一部分,甚至全部。而在双方僵持对峙消耗中,则应该分散兵力,分散指挥,避免大规模消耗,比如兵力集中里会被敌方炮火覆盖挨炸,分散开才能避免大量伤亡,而敌人的考虑到武器消耗和对应杀伤获利也会犹豫一番。这在竞争中也是,如果是消耗对峙应该放权到各个地方甚至店面,发挥各自的能力;而当有相对优势时则要集中优势打压竞争对手。

乘敌之隙的可能性

自古无不犯错误的将军,敌人之有岔子可寻,正如我们自己也难免出岔子,乘敌之隙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从战略和战役上说来,敌人在十个月侵略战争中,已经犯了许多错误。计其大者有五。

  • 一是逐渐增加兵力。(轻敌,导致预想不足,需要增加兵力,并且兵力不够)
  • 二是没有主攻方向。(胃口太大,企图一口吃成一个胖子,这样虽然其有优势,但因没有主攻方向而被相对优势抵消,迎来台儿庄败仗)
  • 三是没有战略协同。(没有协调各自为战,则容易被各个击破,反击,乃至整个战局挫折)
  • 四是失去战略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没有考虑到下一场战役需要的准备)
  • 五是包围多歼灭少。(目的不同吧,我们是觉得人是有生力量,而日本觉得占地才是指标,毕竟在他们眼里4-5亿的中国人消灭不完,全民皆兵。)

注:发现敌人的错误,避免自己陷入同样的错误,总结经验。

我之战争胜利又可在敌之指挥上面找到某种根源。虽然我们不应把这点作为我之战略计划的重要基础,相反,我之计划宁可放在敌人少犯错误的假定上,才是可靠的做法。而且我乘敌隙,敌也可以乘我之隙,少授敌以可寻之隙,

又是我们指挥方面的任务。然而敌之指挥错误,是事实上已经存在过,并且还要发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来的,都足供我之利用,抗日将军们应该极力地捉住它。敌人的战略战役指挥许多不行,但其战斗指挥,即部队战术和小兵团战术,却颇有高明之处,这一点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注: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学习敌人的长处。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重点)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应分为三类: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根本避免。

注:能屈能伸,能进能退,要根据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有把握赢的,就要推进,坚决地去决战,竞争;而没有把握的就要避开,保存实力,以待机会。而一把梭,赢了会所嫩模,输了下海干活的,如果是赌身家,赌国运,赌一切的,必须坚决避免。输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哪来的下海干活,心态都蹦了,被逼死了哪还有二次机会。只有保存实力,后面有无数的机会,当遇到有把握的机会时去做,这样才能赢,否则赌徒心理到最后永远是输家。

如果避免了战略的决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丧失若干土地,还有广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促进并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这是抗日战争的上策。急性病的速胜论者熬不过持久战的艰难路程,企图速胜,一到形势稍为好转,就吹起了战略决战的声浪,如果照了干去,整个的抗战要吃大亏,持久战为之葬送,恰恰中了敌人的毒计,实在是下策。不决战就须放弃土地,这是没有疑问的,在无可避免的情况下(也仅仅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勇敢地放弃。情况到了这种时候,丝毫也不应留恋,这是以土地换时间的正确的政策。历史上,俄国以避免决战,执行了勇敢的退却,战胜了威震一时的拿破仑。中国现在也应这样干。

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保有自己的有生力量,等候国内的进步、国际的增援和敌人的内溃,机会就是在这3种情况变化中产生的。在没有认清客观现实的情况下,被义和拳类的分青裹挟,没有把握地去同敌人,竞争对手战略决战,将导致无法预估的后果,应清醒地避免这种脑子进水的决定。无法避免的情况下要勇敢的放弃,以空间换时间,这不是争一时之长短的时候,来日方长,不可有丝毫的留念,勇敢地放弃。钓鱼,脏南等问题处理说明是清醒的。在经济危机,现金流断裂的情况下,是要有壮士断臂求生的决心的,什么都要,就什么都留不下。

不怕人家骂“不抵抗”吗?不怕的。根本不战,与敌妥协,这是不抵抗主义,不但应该骂,而且完全不许可的。坚决抗战,但为避开敌人毒计,不使我军主力丧于敌人一击之下,影响到抗战的继续,一句话,避免亡国,是完全必需的。在这上面发生怀疑,是战争问题上的近视眼,结果一定和亡国论者走到一伙去。

注:记住我们的根本目的是战胜敌人,竞争对手,为此是有底线的,以退为进,而不是像不抵抗主义一样消极后退,等待灭亡。拿打扑克牌斗地主来说,当这一手牌很差的时候,就不应该各种加倍,超级加倍,明牌,乱扔炸弹,逞一时之勇等,而应尽量避免这一手牌的损失,求最少损失伤亡。再下一手牌上寻找机会。耐心地等待,把握时机。

我们主张一切有利条件下的决战,不论是战斗的和大小战役的,在这上面不容许任何的消极。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只有这种决战才能达到目的,每个抗日军人均须坚决地去做。为此目的,部分的相当大量的牺牲是必要的,避免任何牺牲的观点是懦夫和恐日病患者的观点,必须给以坚决的反对。在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英勇向前的精神和动作,是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绝对必要的东西,是同持久战和最后胜利不能分离的。

注:在正确的作战计划下,是不容许任何的消极的。吴子曰:”当敌而不进,无逮于义也;僵尸而哀之,无逮于仁也“。战争是要流血的,怕流血牺牲的是懦夫行为,最后还是避免不了被屠戮的下场。

英勇战斗于前,又放弃土地于后,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些英勇战斗者的血,不是白流了吗?这是非常不妥当的发问。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睡觉于前,又起床于后,不是白睡了吗?可不可以这样提出问题呢?我想是不可以的。吃饭就一直吃下去,睡觉就一直睡下去,英勇战斗就一直打到鸭绿江,这是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幻想,在实际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谁人不知,为争取时间和准备反攻而流血战斗,某些土地虽仍不免于放弃,时间却争取了,给敌以歼灭和给敌以消耗的目的却达到了,自己的战斗经验却取得了,没有起来的人民却起来了,国际地位却增长了。这种血是白流的吗?一点也不是白流的。放弃土地是为了保存军力,也正是为了保存土地;因为如不在不利条件下放弃部分的土地,盲目地举行绝无把握的决战,结果丧失军力之后,必随之以丧失全部的土地,更说不到什么恢复失地了。资本家做生意要有本钱,全部破产之后,就不算什么资本家。赌汉也要赌本,孤注一掷,不幸不中,就无从再赌。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战争也是一样,只有形式主义者想不通这个道理。

注:驳虚无主义、形式主义论者这一章实在精彩。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消耗了自己的有生力量,就算获得了土地,市场,那最后还是会被第三者吞去。因此要知道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是资金,是本钱。

在战略反攻阶段的决战亦然。那时虽然敌处劣势,我处优势,然而仍适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直至打到鸭绿江边,都是如此。这样,我可始终立于主动,一切敌人的“挑战书”,旁人的“激将法”,都应束之高阁,置之不理,丝毫也不为其所动。抗日将军们要有这样的坚定性,才算是勇敢而明智的将军。那些“一触即跳”的人们,是不足以语此的。第一阶段我处于某种程度的战略被动,然在一切战役上也应是主动的,尔后任何阶段都应是主动。我们是持久论和最后胜利论者,不是赌汉们那样的孤注一掷论者。

注:“执行有利决战,避免不利决战”的原则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在自己拥有优势的情况下也不能轻敌,想想自己就是从不利转换到有利地位的,凭什么觉得不会因为轻敌,盲目赌国运,赌身家而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呢?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趋利避害,从客观事实出发做有把握的决策。

兵民是胜利之本

军队应实行一定限度的民主化,主要地是废除封建主义的打骂制度和官兵生活同甘苦。这样一来,官兵一致的目的就达到了,军队就增加了绝大的战斗力,长期的残酷的战争就不患不能支持。

注:消除陋习,同甘共苦。

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现在下面胡干的“捉兵法”、“买兵法”(42),亟须禁止,改为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注:为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而团结在一起,当兵抗敌。

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那些认为不是根本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的人,实在是想错了,应该加以改正才对。

注:一般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的部队,都是懂得尊重士兵,尊重人民的部队。而因为不拿,所以和百姓不会有利益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官兵、军民关系就比较好处理。鱼水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

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注:源源不断地人民洪流才是胜利的希望根本。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注:只要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就像亮剑里的旅长说的,“再打个十年八年,中国还是中国,亡不了。”在商业竞争中,像淘宝把电子商务,网络购物发展为全民的日常购物活动,并发展出国民级的购物节出来,就是成功了。

论持久战——检视阅读

标签:完全   天下   基本   保存   目的   动作   需要   现实社会   形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astamere/p/13264250.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