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0-09-17 15:41:05      阅读:4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问问题   阶段   src   存在   表格   智能   传统   方式   共享   

既然RPA被视为一种软件或应用系统,我们可以再重新审视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这里给出我们的第二个历史观点,“信息系统在发展历程中体现出了不断分化演进再寻求整合的规律,而RPA为前端用户定义了全新的系统访问方式、操作整合方式以及辅助人工方式”。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史要比上面谈到的机器人自动化的发展历史短得多,通常可以把信息系统分为五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大型机时代

第一阶段是早于1965年的大型机时代,典型代表是IBM的Mainframe主机。其主要特征就是提供稳定和高性能的基础环境,软件和硬件一体化运行和管理。由于其高昂的成本,因此主要为大型企业的商业业务所服务。直到今天,IBM的Mainframe主机仍旧运行在很多大型银行系统中。在大型机时代,信息系统谈不上集成的问题,因为所有应用逻辑、数据、操作系统、运行环境绑在一起,统统放到大型机系统中。它像一个巨大的黑盒子,只要你不断扩展性能和容量,就能容纳更多的应用。

也就是说,大型机时代的系统集成问题在系统内部就解决了。所以直到今日,与大型机外部系统集成的问题仍然让人头疼不已。另外,除了军方、航天、科研等专业领域,信息系统最早是为企业中的财务部门服务。所以,在最早使用信息系统的银行领域,它们的第一代信息系统大多叫作会计电算化系统。而RPA最先使用、应用最广的领域也是财务会计,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内在的联系呢?请参考第4章中的论述。

第二阶段:PC时代

第二阶段始于1965年,随着微处理器的出现,苹果公司和IBM都推出了自己的PC,即个人计算机。那些小巧的、单机版的信息系统可以更容易地安装到PC中,使普通员工拥有了类似VisiCalc这样的电子表格处理工具,方便进行数据计算和信息存储。要知道在大型机时代,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操作那些与主机直连的专用终端。

有了个人计算机以后,在1973年,施乐公司设计了第一个图形界面的操作系统Xerox Alto,从此,计算机图形界面的“新纪元”开启。20世纪80年代以来,操作系统的发展又经历了OS/2、Macintosh、Windows、Linux,图形界面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也正是从那时起,所有用户了解了用户界面、鼠标和键盘。但这个阶段的信息系统仍然是孤立存在的,也谈不上集成问题,如果非要说集成,我想更多的是用户将手头的纸质工作与电脑中的电子表格相集成吧。

第三阶段:应用系统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的控制权逐步转移到普通员工手中,PC需要与企业内服务器系统以及其他员工的计算机共享信息,就需要将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相连接,属于一种前后端的集成方式,也就出现了那些广泛应用的C/S(客户端/服务器端)结构的信息系统。这类信息系统的处理方式是,员工在自己的PC上打开该系统的客户端程序,输入用户名、口令登录后对系统进行操作处理,处理完的数据结果再返回到服务器端进行保存,如SAP或Oracle的ERP系统基本上都是类似的操作模式。如果说第二阶段固化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操作习惯,那么第三阶段又固化了人们对于信息系统的使用模式,而这样的操作习惯和使用模式时至今日也没有大的改变。

第四阶段:企业级计算阶段

一方面,由于企业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度加深,除财务会计领域外,营销销售、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库存和制造等其他领域的信息化需求也逐步增加,这就需要企业建设更多的信息系统来满足业务运营要求;另一方面,由于PC的计算资源和共享能力不足,需要将更多的计算能力和数据存储转移到服务器端,所以桌面电脑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轻,最后直接采用自带的浏览器就可以访问后端的信息系统,也就是常说的B/S(浏览器/服务器端)结构。而把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逻辑都交给服务器端处理带来了两个后果。

一是虽然PC端的应用程序变得越来越轻,但每个人所拥有的应用程序数量却不断增加,打开Windows开始菜单,总能看到冗长的程序清单,操作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管理好这些多种多样的应用程序。相对于Web应用来说,更容易做到的是利用门户Portal和单点登录SSO等技术做到Web页面的集成。通过信息的统一访问和集中展示,降低用户访问Web页面的复杂度。

二是在服务器端随着信息系统的数量增加,为了保证业务运作的连贯性,就需要把不同信息系统中的业务逻辑和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于是,专家们提出了很多关于企业级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应用整合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级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用于解决异构系统之间的协作和集成问题;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用于解决与外部数据的交换问题。伴随着服务理念不断加强,以ESB为核心的SOA架构出现。在流程整合方面,专家提出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理念。在数据整合方面,专家提出操作数据存储(Operational Data Store,ODS)、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DW)等方案。

第五阶段:云计算阶段

云计算阶段也是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一方面,在过去的20年,全球大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基本完成,而中小企业由于成本负担以及经营灵活性要求,更愿意利用云计算来满足企业的IT建设要求。另一方面,互联网资源以及各类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进入大爆发时期。对于如今海量数据访问问题,一般企业的服务器端信息系统已经难以承受,需要更多地利用互联网和公共的服务资源,云计算成为必然之选。

云计算的不断发展带来三个方面的后果。

第一,云计算可以将每个人从办公室电脑中解放出来,允许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终端设备来访问信息系统,这就会带来更多样的系统访问方式。当然,智能手机的用户体验革命已经给我们带来了震撼,其实还可以通过远程操控计算机中的RPA机器人帮助完成工作任务,就像我们用手机App控制家里的空调和电饭煲一样方便。

第二,云计算又推动着分布式微服务架构的兴起,这就更需要一个能够高度协调和集成的架构方案,如Kubernetes和Spring Cloud框架。然而,这些技术仍然应用于服务器端。而RPA技术的特性可以在客户端用户操作集成方面带来巨大改变。

第三,云计算也可以让知识工作者充分发挥优势,将更多的业务处理和决策转向组织运营的最末端,即一线业务员工。信息系统不仅越来越多地将信息生产者的权利赋予用户,而且使他们作为信息的消费者。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也宣称,未来的管理层必须做出的改变就是,放弃传统指挥式的管理风格,充分接受并提高企业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最终实现员工自治。未来的运营效率将不断提高,最终会由一线业务员工直接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快速决策,并执行完成。这样看来,为一线业务员工配备能够自动化操作的RPA机器人,难道不是更好的选择吗?

第一和第二阶段体现的是信息系统后端和前端分化演进的方式;第三阶段体现的是在前、后端分化演进后所带来的单一系统内的分层集成问题;第四阶段体现的是信息系统在服务器端的演进和集成,主要体现在应用、流程和数据方面,而对于用户端的集成却仅限于界面整合;在今天的第五阶段,服务器端演进仍在进行,而RPA可以为用户端演进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特别是对于访问方式的改变——对用户操作行为的集成以及新增加一种人工辅助的处理方式。

 技术图片

 

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标签:问问题   阶段   src   存在   表格   智能   传统   方式   共享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kki-RPA/p/1361942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