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奇葩说》撞题郭敬明,面对“死亡”,AI竟然赚足眼泪和流量?

时间:2020-12-23 11:51:04      阅读: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运用   wan   复制   结合   相对   规范   十分   虚拟   获取   

技术图片
图源:百度

“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悲剧难以承受。”这是比尔盖茨对阿尔兹海默症的总结。记忆的衰退和丧失对于我们来说,总是无奈的。

“如果爱人离世,你会将TA 的记忆交给AI吗?”这是《奇葩说》第14期的辩题。

《奇葩说》作为一个现象级的辩论综艺,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出现了很多AI相关的辩题,如“爱上人工智能算不上爱情?”、“大数据为你匹配了全世界最合适的人,要不要和他进行一次约会?”等,在节目中有不少感人的故事。

技术图片
图源:微博

姜思达在一期的奇葩说上讲述了自己喜欢上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TA的故事:

他与TA所有的连接都来自一个社交软件,TA在他面前无数次充当着一个人工智能的角色。他说,就算是有一天,这个人对他说,“思达啊,你知道我为什么不愿意出现在你面前吗——因为我是个机器人啊……”

那么他也会对TA说,“没关系啊,你线断了,我以后帮你焊不就是了吗?”

这是姜思达的一段柏拉图式的爱情。

技术图片
图源:知乎

技术图片

关于死亡,AI有很多事可以做

其实很喜欢黄执中的观点,每个人都值得被记住,历史长河漫漫,天上星星无数,每一颗星星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机会,都等待一双眼睛。

你的生命过去了以后,会留下什么?而现在科技如此发达,国内外早已有人将技术应用在这方面。

这些年,在公墓上制作二维码并非是新鲜事了,早在几年前,北京、天津以及浙江等省市就已经出现过。在墓碑上附带二维码,扫一扫即出现逝者的生平介绍、照片,甚至还有视频,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大致了解逝者的一生。

技术图片
图源:百度

这种形式结合了当下的技术,将逝者的资料进行信息化,进行长时间的保留。虽然在目前能够接受的人不多,但似乎也是一种趋势了。

不仅止于此,在国外,甚至已经有人把逝者的多维资料跟AI技术结合,发明出了有自我意识的聊天机器人。

在国外,有一个叫Eterni.me的网站,就专门提供把逝者数字信息复活成AI的服务,点进网站,你就能看见一个巨大而直白的Slogan: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

技术图片

该网站会通过后台采集逝者数据遗产里的各项信息之后,用AI重塑云端人格:

网站开始会通过音频识别,生成一个会说话的动态头像;然后再通过分析发推、网上购物扯皮记录,来创造独属于这个人说话风格的语言包,增加拟真程度;网络发布信息越多,则拟真程度越高。

创始人兼CEO Marius说:“市面上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公司,只不过你们不知道而已。AI还魂术的真正厉害之处,在于深度学习能力,只要你跟他聊的越多,他就能学的越多,越来越像真实的人。”

技术图片
图源:百度

在这个网站出现之后吸引了很多人,其中一位叫James的年轻人在其父亲得了癌症以后,趁父亲还在的时候开始大量采集父亲的资料,包括父亲爱读的报纸、爱听的歌、所持的政治观点,甚至是暗恋时写的情书等,他将这些信息文字资料全都放入电脑后台,准备亲手制作“AI版的老爸”。

在父亲去世后,经过学习的AI老爸成为了James的依赖,他不但能打字聊天、唱歌、跟他一起回忆养狗、钓鱼的记忆、而且连说话的口气都跟老爹一模一样;这些细节常常让 james觉得自己的老爹还活着,泪流满面。

技术图片

在不久后的未来,面对无法割舍的亲人和朋友,也许你可以把他们的聊天记录、视频影像上传到云端,生成一个一模一样的对方。

技术图片

抗拒还是接受,AI自有存在的价值

奇葩说节目的最后,正方胜出,也就是说现场大部分还是愿意将爱人的记忆交给AI的。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出反方对AI有很多的误解,如蔡康永、胡老师等人,对于AI都是十分抗拒的。

当然,这种开脑洞的题可以有各种假设,而也正因为这只是一个假设,不是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只能当作一个虚拟事件将自己代入进去。

但是正如罗振宇所说,不管你接不接受,AI都已经存在,你的身份信息,你的购物信息,你的出行信息等等,在无形中已经被AI记录。生活在大数据时代,不仅是你的记忆,你的几乎所有经历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储存,不管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个结果,它都已经作为事实存在了。

技术图片

其实,抛开个人意愿不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AI的潮流势不可挡,因为AI作为一种技术,它和所有的技术出现之初一样,备受争议,但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保存记忆,今天人手一部手机,随手拍照,各种自拍、视频,美好的瞬间随时定格,我们在享受科技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有谁想到在一百多年前,中国人对照相技术是何等的恐惧,面对这个黑洞洞的“大炮口”,中国人经历了无数的心理挣扎。

相机在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传入中国,时任两广总督耆英成为中国第一个照相的地方官员,而他正是因为经常性接触西洋事物,思想相对较开放。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人端坐着不动,被“泡筒”直对着脑袋,还要注视着“炮筒”,随后“咔擦”一声,甚至还伴随着打光的烟火,这无异于受刑,人们往往惊慌失措。于是,人们四处传说,照相会被勾魂。

技术图片
图源:百度|慈禧太后 耆英

在摄影技术出现的时候,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本雅明担忧,摄影技术使艺术画成为了“机械复制时代的作品”,从而消逝了本应在博物馆和美术馆中呈现给观众的“灵韵”。

电视在产生之初,也存在这种情况。波兹曼认为电视所带来的视觉影像的冲击,会使人们忽略纸张阅读所带来的知识获取,从而造成一个娱乐至死的社会;并认为电视会消磨成年人与儿童的界限,从而造成童年的消逝。

技术图片
图源:百度

这些年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的“重组DNA”技术,也就是“转基因”技术也有相似的经历,这项技术在诞生之初也给公众和科学界带来了巨大的震动和恐慌,大家都觉得这个技术好暗黑,好可怕,所以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讨论。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目前重组DNA技术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普通的实验操作了。

技术图片
图源:央视财经

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得有关网瘾的讨论也从未停止……

因此,从人类发展历程来看,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不会引发恐慌,其本质是与技术恐惧交织在一起的生存性不安的体现。人们对相机、摄影、网络之所以恐慌,正是因为人们对技术的不了解,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物恐惧也是一种本能。

技术图片

AI 如同上述的每一项技术一样,抗拒AI并不奇怪。但是,在不久的将来,AI将会融入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的便利也会越来越多,在不可阻挡的潮流之下,我们难道要一直回避科技的进步吗?

技术图片

AI 时代: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不少人在刚看到奇葩说的这个辩题时,本能的反应就是选择不会,毕竟AI再怎么像人,都无法模拟出人性的温度,无法模拟出灵魂的高度。

奇葩说的辩手们对AI的理解似乎有点狭隘了,对未来AI的发展状态也并不了解。虽说AI的概念不断地被普及,但是今天大众所接触的人工智能运用的领域中,AI所扮演的角色仍更多是提高效率的工具。

前不久,剑桥联合会也举办了一场辩论,论题是“AI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弊端”,有趣的是,在这场涉及AI的辩论中,真的有人工智能参与其中,辩论者中有一个辩论机器人。AI辩论者清晰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人工智能的错误率低于人类,这将是一个巨大的优势。“他”还表示人工智能在道德上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因为道德是人类才有的。

技术图片

IBM计算机科学家表示,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够结合我们的文化和传统,动之以情;然而机器可以更好的晓之以理,通过大量的数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做出更具体的决定,消除一些人类固有的偏见。

而几乎目前所有的人工智能都是弱人工智能,即擅长于单个方面的人工智能,例如战胜围棋冠军的阿法狗,它能下围棋无法却辨认猫和狗。而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是使得AI能像人类一样思考,越来越像真实的人类。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它都能干,这种类似人类级别、各方面都能与人类比肩的人工智能为“强人工智能”。

也就是说,在思考要不要把爱人的记忆交给AI的时候,我们要搞清楚这种AI究竟是发展到什么程度的AI,它不仅是外形与爱人无异,更不仅仅是一张储存爱人记忆芯片,在法律与伦理允许的情况下,它能为我们做什么?

技术图片
图源:《AI》视频截图

或许,AI能给你的并不仅仅是“代码爱情”,如郭敬明的短片《AI》中的主角一样,他不仅会陪伴,他还学会了感动、学会了爱情与拥抱、学会了痛苦流泪,也学会了拯救与离开。

“我们要接受科技与我们的时代,接受科技对我们的改变,就像戴上眼镜后可以更好的看清世界一样”,希望人工智能能够不断前行,最终实现科技向善。

留言 点赞 发个朋友圈

我们一起分享AI学习与发展的干货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

推荐文章阅读

ACL2018论文集50篇解读
EMNLP2017论文集28篇论文解读
2018年AI三大顶会中国学术成果全链接
ACL2017 论文集:34篇解读干货全在这里
10篇AAAI2017经典论文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添加关注

读芯君爱你

技术图片

《奇葩说》撞题郭敬明,面对“死亡”,AI竟然赚足眼泪和流量?

标签:运用   wan   复制   结合   相对   规范   十分   虚拟   获取   

原文地址:https://blog.51cto.com/15057819/2566134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