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迷,mamicode.com
首页 > 其他好文 > 详细

《银行的秘密》读书札记

时间:2014-12-18 18:37:29      阅读:20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标签:使用   sp   strong   on   问题   bs   as   时间   nbsp   

第一章:货币的重要性和起源

        在以物易物的制度框架下,需求的双重巧合是交易达成的关键要素,然而以物易物的各种不方便因素导致了交易媒介的产生,这就是货币。最初的货币也是商品,有商品价值,你可以简单的认为是一种“好东西”、“好商品”。

第二章:价格的决定:供给与需求

        属于微观经济学的范畴,原理非常简单,供大于求,价格就会下降;供不应求,价格就会上升。我们周围的商品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就是因为我们需要,同时我们又知道价格在自由市场机制下,价格总是趋向于平衡,也就是说不会一直下降,也不会一直上升。价格下降时,人们的需求便会上升,直至供需平衡;价格上升时,购买欲下降,最终也会导致平衡。扩大至整个经济,按照此理论,不管何种商品,总体上价格在长期时间内应该处于基本平衡的状态。但是我们知道现实不是这样的,商品价格一直在涨(工资不涨,呵呵),持续的通货膨胀——也就是商品价格的全面持续上涨——要么是多数或者全部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持续下降造成的,要么是由货币供应量持续增长造成的。我们知道当今世界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是成上升趋势的,因为科技在发展,人的生产力在提高,所以持续的通货膨胀必然是货币供应量增加造成的。

第三章:货币和物价总水平

        单位量的货币能够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就是该货币的购买力,物价高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反之上升,这与特定商品价格的供求决定机理没有什么不同 。 货币购买力下降会使货币的需求量增大,这时人们会设法尽量减少开支,直到商品降价货币购买力上升,最终货币的需求量也会趋于平衡,至此围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联系在了一起。至此我们应该能看出在长时期内人们的货币需求总量也应该是平衡的,最起码不应该突然的增加,所以货币供应量也不应该突然的增加。(然而现实中货币突然增加的现象应该是经常发生的,所谓印钞机一开,钱就被印制出来了)

第四章:货币供给

        最优的货币供应量该是多少?这里使用了一个“天使加百列模型”来说明问题,天使加百列是以为不懂经济的仁慈的神,他看到人们都是抱怨钱不够多,于是某天夜里将每个人的钱都翻了一番,大家都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富裕程度也增加了一倍,都急于去消费,在消费的同时,所有商品和服务需求增大,价格也都翻了翻,最终人们发现自己跟以前一样没有变的富裕。所以货币供应量是多少并不重要,无乱它是多少,都能同样的执行好交换功能,所以关于货币供应量是多少才合适的“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然而天使加百列将货币增倍并不会使所有人变的富裕的论断并非绝对准确,货币翻番之后可能有些人第二天一大早等市场一开门就冲进去把钱花掉,这时价格还没来得及上涨,他们必然会受益。另一方面哪些决定等待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再开始花钱的人则错过了机遇,他们来不及花钱物价就已将上涨了。挥霍的人受益,谨慎节俭的人受损,这是对好心天使的一次讽刺。然而这样的“天使确真的存在”,它就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比加百列更无耻的是他们在增加货币时不会使所有的人都增加,他们产生货币的时候伴随着“赤裸裸”的财富掠夺。

第五章:货币需求

        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发薪频率、清算系统、货币信心、通胀或者通缩预期都会导致货币需求发生变化,其中通胀或者通缩预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缩预期会降低价格,通胀预期会抬高价格,总体来说,预期往往趋于保守,且总是给予之前的状况而形成的。然而货币的供给变化是独立的,由政府决定,也即由市场经济以外的力量决定,而货币需求会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化而缓慢变化。当通缩预期骤然或者平稳转向通胀预期时,经济运行就进入了一个危险区,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应对这一新局面。当价格上涨速度快于货币供给曾速时,人们面临高价格带来的现金余额短缺,开始预期货币短缺,此时现金总量将不足以支撑高价格下的交易结算,人们期望政府发行更多货币来追赶上涨的价格。此时如果政府勒紧腰带,停止通过印钞或者其他手段发行货币,通胀预期就会落空,价格会再次下降,货币短缺通过价格的下降得以解决。但是如果政府为迎合这一呼声而多印钞来“追赶”价格的话(且不说这笔资金如何注入到经济体中),这个国家就要上演一场货币与价格竞赛的好戏了。此时货币和价格会交替攀升,螺旋上涨,直到价格失控,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混乱。由此我们看到价格水品取决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而掌握在政府手里的货币供给扩张才是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

第六章、第七章:贷款银行业和存款银行业

        银行业存在创造通货膨胀的倾向吗?银行业以何种方式创造了货币供给?贷款银行业提供一种重要的社会服务,即将众多人的储蓄聚合起来(多渠道借款),并将其配置到生产投资中(贷款),从借贷利差中赚取利润(利息)。至于将贷款投向什么地方、放贷给谁、回报集合等问题,正式银行的专长。也就是说银行业可以促使资源的再配置,使其最优化。由此可见,信用和贷款银行业务都能促进生产,同时让储蓄者和借款人受益,也不会引起货币的增加。前提是银行老老实实的严格按照借了多少钱贷出多少的原则,不能“凭空”创造货币,也就是贷出货币数量不能超过银行内存款的数量。利益驱使下,银行往往希望更多的放贷以获得利益,而人们存入银行的钱总是不可能很快都取走,所以现在的银行所贷出的钱+持有的剩余货币(统称为银行票据)实际大于客户的存款总量,也就是说银行可以“凭空”产生货币从而增加货币总供应量。现在的银行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银行保险柜中存放的用于偿付客户赎回请求的现金被称为准备金,准备金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准备金/票据,可见无通货膨胀倾向的银行制度应该是“100%准备金银行制度”,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既有欺诈性,也具有诱发通货膨胀的效应,它通过发行信用票据(信用扩张)扩大了货币供给。实质上,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和政府发行法定纸币以及伪造货币都具有诱发通货膨胀的效应,而且帮助一部分人在他人损失的基础上获利,因为不管是伪造货币,还是政府开机印钞和商业银行信用扩张,”新增货币“并不是同时发给了所有的人,而是在某一时间点由某些人或者单位、组织、机构进入经济体,至于具体通过哪些人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第八章:自由银行制度及其对银行信用扩张的制约

        简单介绍,自由银行制度严格执行一个原则:银行必须偿债,否则必须破产,由于自由银行制度下,各银行间存在竞争和制约(相互支持兑付),无限制的扩张是不会发生的。无限扩张会导致因其他银行的兑付要求而遗憾出局。另外大众也有一个制约银行的手段——挤兑——对于所有银行它都是可怕的梦魇。

第九章:中央银行制度:消除制约

        中央银行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运用政府权力,消除自由银行制度下货币和信用扩张所受到的制约。中央银行存在的形式不外乎两种,要么是由政府所有和运营,要么享有中央政府赋予的特权。不论哪种形式,中央银行都有发行现金的垄断特权。由于央行发行的纸币具有法定货币的特权,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商业银行会将客户的存款全部存入央行作为准备金(需要时提取),然后开始最大限度的扩张。如果法定准备金率是20%,那么银行可以创造的最大货币供应量是准备金的5倍。货币供应量对准备金的倍数关系成为货币乘数,它是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中央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是准备金率和准备金总额(而不是别的),央行可以在任何时候通过调节和控制准备金率或者商业央行的准备金总额来决定货币供应量。中央银行制度下,央行扮演着最后的贷款人的角色。在经济震荡,银行受到挤兑时,央行会通过购买商业银行资产或者直接贷款的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准备金,救助那些陷入困境的银行。简言之,政府通过赋予央行垄断地位,帮助商业银行规避自由市场和自由银行制度下的制约,步调一致的扩张信用(通过全面注入准备金)。正因为这些,商业银行对央行的控制不但不方案,反而竭尽全力为其游说。

第十章:中央银行制度:准备金总量的确定

        公众增加现金持有是导致银行准备金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公众持有现金增加,银行准备金立即等量减少,反之增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公众持有现金越多,抑制通货膨胀的的效果越明显。若公众对银行失去信心,必然会增加他们对现金的需求,甚至演变成挤兑,导致银行破产。

第十一章:中央银行制度:银行信用扩张过程

        商业银行不可能以货币乘数扩张,比如准备金率为1/5,银行有准备金100元,票据为500元,如果有人兑现了50元,票据为450元(500-50),准备金变成了50元(100-50),准备金变成了50/450,也就是1/9,急剧下降的准备金率对于银行是危险的。现实中,银行以一种较为温和、谨慎的方式来扩张。银行以(1-准备金率)的方式进行扩张,比如你存入银行100元,准备金率为20%,银行会扩张80%,票据为180元(含100元的准备金),贷出80元后,被兑现后准备金变为20元,满足剩余的那100元债务的最低准备金率。一句话,这样做贷出的票据不会产生准备金需求,而剩下的准备金必然可以达到最低准备金要求。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这家银行“的信用扩张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80元,这80元作为现金流通就又可能被被的银行作为准备金使用,那么”另外一家“银行同样的做法则又会使货币供应量增加64元,如此下去,将导致短期内所有银行总体的信用以5:1的货币乘数扩张,这在数学上可以证明。

《银行的秘密》读书札记

标签:使用   sp   strong   on   问题   bs   as   时间   nbsp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flyfeifei66/p/4172239.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登录后才能评论!
© 2014 mamicode.com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gaon5@hotmail.com
迷上了代码!